当代文学下学期
好者冒着生命危险,被劳改、监禁、处决的厄运讨论文学,写下叛逆者的心声。代表作有黄翔的《火神交响曲》、哑默的《海鸥》。
“白洋淀诗群”: 狭义:白洋淀插队的知青诗人
广义:外围的准白洋淀成员,包括同时期在其他地方插队的北京青年(山西的食指、黑龙江的马佳、内蒙的史铁生),留在城里的北京青年,后来聚集在民刊《今天》周围的成员(北岛、江河、杨炼等),新时期后的一部分诗人、作家、画家、电影导演(卢中南、陈凯歌、田壮壮), 以现代诗为其主要标志,抒发这个时代的理性精神。芒克《天空》、多多《致太阳》
“第三代诗”:1980年代中后期,概念源于《第三代诗会》漠视秩序和规范的流派,是对朦胧诗派的反叛,以韩东为代表的“他们”、“海上诗群”、“非非主义”、女性诗歌、撒娇派,“反崇高”和平民意识和世俗化倾向;语言上的“非意象化”(反优雅)与消解深度的口语化倾向;“反文化”与文化重构意识;生命体验与“内审视”的创作倾向;“认识自我”的焦灼与困惑;对性意识与原始生命力的正面表现。推进了当代诗歌的艺术变革的进程,开辟了一个更具艺术活力的诗歌时代。
“归来者”的诗:20世纪50年代因政治、艺术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处置,新时期重返诗坛进行创作的一批诗人。有“反右”扩大化中被错划右派的诗人,如艾青、公刘、流沙河等;因胡风事件罹难的“七月诗人”;由于艺术与政治原因在“文革”之前就相继从诗坛消失的诗人,如蔡其矫和郑敏。特征:沧桑感的“归来”主题;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感伤诗情,悲怆主题;对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
朦胧诗:1980年前后诗坛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和探索意识的诗歌,由于人们意识的不理解或难以接受,便称之“新诗潮”、“朦胧诗”,它是新诗坛现代主义思潮的先驱,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代表作家有 北岛、顾城、舒婷。
女性诗歌:(第三代诗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出现,代表诗人有瞿永明、伊蕾等。它不再是“女性写的诗”,而是“写女性的诗”。抒写女性自身丰富而隐秘的内在世界,主题是女性的精神性别,“黑夜意识”的阐述:女性躯体的书写: 自白叙说的方式。
潜流散文: 指“文革”期间与按照文学规范创作的显流散文相对应的一种散文,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它们一般以隐藏的方式进行创作且不能公开。特点是情真,是一种个体性话语。代表这个时期散文的创作水平,丰子恺《缘缘堂续笔》、张中晓《无梦楼随笔》陈白尘《牛棚日记》等。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19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宏观全景手法来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它突破了以往报告文学写一人一事的单元思维框架,反映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风貌,发展了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具有篇幅长、信息量大、气势恢弘以及浓厚的调研性、学术性、思辨性等特点。 徐达《哥德巴赫猜想》
社会主义教育剧: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意图教育青年,灌输革命思想的戏剧。代表作:样板戏《红灯记》、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等
当代文学下学期
革命现代京剧:是“文革”中的艺术宠儿,是标准的革命艺术、无产阶级艺术,他们无不阐发阶级斗争、武装夺权的主题。风格钢筋挺拔、高亢明亮。正面人物“高大全”,舍身忘我地为党和革命事业奋斗献身。主要人物多是无产阶级英雄,一般是党和军队的基层干部。故事叙述往往紧张惊险,富于悬念,穿插得当,少有散软无用的场面。
样板戏:得名于1967年《红旗》1967年第六期的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 如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服务。
史传性散文:作为一种具有纪实性和史料性的散文,是以人物的生平事迹作为写作题材的散文文学作品,它包括自传性回忆录和他传文学作品等。一般记录传主亲身经历、回忆旧人旧事,表达对“文革”和极“左”政治的反思和批判。代表作:郭沫若《晚年岁月》、季羡林《留德十年》、韦君宜《思痛录》。
史志性报告文学:指那些有意立足于历史文化,试图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来重新审视历史的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代表作:钱钢《海葬》、《唐山大地震》等。
知识分子报告文学: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报告文学。
以徐迟为科学家立传的《哥德巴赫猜想》;随后出现为普通知识分子立传的作品,代表有黄钢《亚洲新大陆的崛起》、霍达《国殇》、黄宗英《大雁情》等。 探索戏剧:20世纪80年代,一些剧作家不满旧戏剧单调、枯燥的形式,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戏剧,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思维和技巧进行戏剧革新实验,确立舞台假定性,剧本非理性的结构,夸张荒诞的叙事手法,人物心理可以直接呈现,采用舞蹈、音乐、诗歌、雕刻等多种形式,综合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代表作:高行健《野人》、《车站》、《绝对信号》、李云龙《洒满月光的荒原》。
现实主义话剧
指按照传统戏剧手法,着重关注现实生活内容,采用理性的结构,通过对社会人生的外部真实来描写它的本质,叙事真实符合逻辑,能呈现对社会的新鲜感受和深刻发现。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
话剧双峰:指“现实主义话剧和探索话剧合流”的两部代表作:刘锦云《狗儿爷涅槃》、杨健、陈子度、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
“个人化”诗歌:诗人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独立接入文化处境、处理时代生存生命问题的一种话语姿态和写作方式。它常常以个人方式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的诉求,弘扬个人话语的权利,源自个人话语又超越个人话语。
艺术特色:1注重叙事性,感觉化细节,想象更加丰富。2 语言修辞意识的高扬。反讽、隐喻、引文镶嵌、戏剧化、跨文体、散文化,灵活复杂又具有广融性。“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如欧阳江河的《时装店》。
文化散文: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
当代文学下学期
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艺术特点:在艺术上,创作主题博大沉雄的气度与表现对象的融会贯通,显现出“大散文“的气象,从而在当代散文中独树一帜。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三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学习当代文学名词解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