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我县在自治区党委、 政府和巴州党委、 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 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 目前, 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累计已达20万亩, 2010年红枣总产量 3.3 万吨, 总产值达 7.2 亿元,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达到 74.66%以上。 在红枣产业的强势拉动下, 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持续快速增长, 从2001 年的 2216元增加到 2010年的 14000.26元,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居西部 12省市区首位。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理清思路, 科学布局红枣产业
自 2001 年以来, 历届县委、 政府着眼于县域经济全局战略发展,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探索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 由于若羌县地处沙漠腹地, 夏季酷热少雨, 日温差悬殊, 年均气温13℃, 夏季35℃以上高温日多达65 天, 年平均降水量31.2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2902 毫米, 年日照时数3103.2 小时, ≥10℃积温4396.8℃, 无霜期198.7 天, 年均相对湿度 39%。 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 认为我县虽水资源匮乏、 风沙灾害严重, 但丰富的光热、 土地资源, 却为发展耐旱、 节水,生态、 社会、 经济效益兼得的红枣产业, 生产全国最优质的红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 因此, 县委、 政府审时度势、 因地制宜, 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 科学规划确定红枣产业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干群联动、 政策扶持、 科学管理、 科技支撑、 龙头带动、 品牌营销”的发展思路, 按照农业“四化” 要求, 始终不渝, 常抓不懈, 强力推进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 干群联动, 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为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激发全县人民发展红枣产业的热情, 县委、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 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等多种有效形式, 广泛深入宣传发展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和种植技术及农民致富典型, 大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县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 带头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和发动, 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 同时, 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为红枣产业捐款500余万元, 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 “下地带着农民干、 组织农民干、 干给农民看”, 有力促进了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 政策扶持, 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几年来, 我们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确保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 县直部门包村、 科技人员分片承包责任制和乡镇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 组织制定了《红枣产业发展纲要》, 设立了红枣产业发展基金, 出台了水土开发、 税收、取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费等优惠政策。 不断加大投入, 将红枣发展资金纳入预算, 仅2010年县财政本级预算安排红枣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 2011 年又预算安排红枣发展资金 4500 万元。 三是以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截止目前, 通过退耕还林、 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完成的红枣种植面积就达7.7 万亩, 占到全县红枣总面积的 55%, 其中仅退耕还林工程就完成4.9万亩, 按照国家政策兑现各项补助资金5045 万元, 仅此一项实现人均增收700余元, 为红枣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 科学管理, 打造全国最优红枣品质
严格按照红枣标准体系建设要求, 对苗木调进、 定植、 管理等红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一是选优红枣种植品种。 确定了以优质灰枣为主的品种结构, 在产业发展初期每年由县委、 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远赴河南、 河北等国内老枣区帮助农民调运优质枣苗。 与此同时, 为有效防控林果有害生物, 我们大力推广酸枣直播和品种改良技术, 加大标准化苗圃建设力度, 加快建立苗木自繁自育体系。 二是加强红枣科学管理。 严格按照无公害、 绿色、 有机红枣生产要求, 大力推广红枣先进适用技术, 通过领导干部、 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一帮一、 手把手、 面对面” 的宣传和帮扶,消除农民疑虑, 全方位开展红枣生产科技服务, 提高了农民红枣科学管护水平。 积极开展绿色、 有机认证工作, 完成了 3 万亩绿色、 3.9 万亩有机基地认证工作。 三是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 为预防红枣种植面积大、 品种结构单一带来的产业风险, 加大了“虫害、 风害、 冻害” 防控力度, 实行“固定和聘用” 相结合的人员构成方式, 组建成立了 13 支县、 乡、 村三级林果业机械化防治队伍, 按照“统一组织、 统一时间、 统一药剂、 统一配制、 统一施药” 要求, 及时有效开展防治服务, 确保了红枣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
四是完善红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成立了红枣质量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和红枣管理协会, 制定了《关于保证和提高红枣品质的实施意见(试行) 》 和《若羌红枣种植、 加工、 销售管理办法(试行) 》 、 《若羌红枣创品牌保品质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 等文件, 规范了红枣企业和枣农的生产经营行为, 确保了红枣质量安全。 若羌红枣的品质上乘, 皮薄核小, 果形饱满、 果面皱纹细浅, 色泽紫红色, 果肉肉质肥厚, 食具粘性、 味香甜, 总糖≥72%, 单果重 4.5 克, 可食率≥90%, 水分≤20%-25%, 含有18 种人体所需氨基酸成份, 具有保健、 补脾胃、 安心肺、 退紫癜、 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 被誉为“枣中极品” 、 “长寿之果” , 深受广大中外客商的青睐。
五、 科技支撑,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始终坚持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做优做强红枣产业的重要手段, 不断强化红枣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加强红枣科研, 推进科技进步。 成立了红枣科技服务中心,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若羌枣树研究所和红枣示范基地。 积极开展专业课题研究, 完成了《若羌红枣栽培技术规程》、《若羌红枣标准化体系》、《若羌红枣标准化管理规程》 等106个科研课题。 二是抓好科技培训, 提高干群素质。 通过“科技之冬”活动和邀请县内外红枣专家讲座、 现场观摩会等形式, 年均培训农民 4万人次以上。 全面实施红枣实用技能素质工程, 将熟知掌握创新枣树栽培技术作为全县广大干部服务“三农”的基本功, 累计培训干部 76期、 9200余人次。 三是坚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典型引路作用。 依靠科学管理, 我县宋礼、 买买提· 依明等一批枣农率先致富, 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吾塔木乡库尔贵村现年 63 岁的枣农宋礼, 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红枣科学管理技术, 2010 年 46亩红枣收入达90余万元, 早在2009年就在全村带头盖起了 200平方米的小二楼。 红枣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成为若羌农民的“红色银行”和“摇钱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红枣产业发展材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