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篇四考
作者:廖名春
来源:《社会科学》2016年第02期
摘要:《大学》篇“大学”内涵应是“善学”,“大学之道”就是高明的为学之道。“皆自明也”的“自”,当训为“用”。“无所不用其极”可读为“无所不用于革”。“革”与“新”是同义词,因此,可以换读。“无所不用于革”,也就是没有不用“新”的。换言之,也就是处处用“新”。“自欺”当训为“自误”。“自谦”当读为“自廉”,也就是自己要有分辨、要有原则。只有扫除这些文字上的障碍,才能真正地读懂《大学》。
关键词:大学;自明;无所不用其极;自谦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02-0136-08 作者简介: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84)
现存儒学经典,原载于《小戴礼记》的《大学》篇,作为“四书”之首,无疑影响最大。但老实地说《大学》篇有些基本问题,学术界尚存疑义,难成定谳。在讲儒学、讲国学蔚为风气的当今,我们在言必称“修齐治平”的同时,读懂《大学》经、传本文,尽可能地解决其疑难和有争议的问题,应该是《大学》研究的首选。笔者以前曾著文探讨过《大学》篇的“慎独”、“听讼,吾犹人也”、“汤之盘铭”等问题。现不嫌浅陋,再就“大学”、““皆自明也”、“无所不用其极”、“自谦”等四处疑难试为讨论。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 一、“大学”名义考
《大学》篇以“大学”名篇,但“大学”的涵义,各家之说颇有不同。
东汉郑玄(127-200)《礼记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唐人孔颖达(574-648)疏:“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今贤任铭善(1912-1967)说:“据郑、孔义,是‘大学’者,博学之谓。盖此‘大’字,犹《易》‘大有众’、‘大有庆’之‘大’,谓大之也。”依此说,“大”是使动词,“大学”就是使“学”“大之”,也就是使“学”广博、使“学”广大、使“学”大成。
南宋朱熹(1130-1200)却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什么是“大人之学”?朱子有进一步的解释:“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小子之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也。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此篇所记皆大人之学,故以‘大学’名之。”依此说,“大”是名词,指“大人”。“大学”,就是大人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小子之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则不包括在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成教大学《大学》篇四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