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应试指导】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主张发挥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批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第15题单选 屠格涅夫《门槛》中,“门槛”象征着( ) A.敌人设下的陷阱 B.囚禁革命者的监狱 C.革命者的秘密组织 D.革命征途的艰难险阻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门槛》里的象征手法。
【应试指导】“门槛”象征着革命征途上的艰难险阻。《门槛》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诗,全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一座大楼”象征着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内的声音”,象征着对投身革命者的考验;“一位姑娘”,则喻指勇于献身的革命战士;而“傻瓜”,象征着市侩们对于革命者的不理解和污蔑;“一个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 第16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其”表示期望、命令等语气的是( ) A.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百亩之田,无夺其时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其”的用法。
【应试指导】B项中的“其”为语气词,表示命令或希望的语气;ACD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
第17题单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应试指导】D项中的“为”都是“作为”的意思。A项中的“故”分别为“缘故”“从前”的意思;B项中的“于”分别为“在”“到”的意思;C项中的“焉”前一个为“怎么,如何”的意思.后一个为语气助词。 第18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的是( ) A.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D.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宾语前置的用法。
【应试指导】A项“未之逮”倒装,宾语前置,为“未逮之”;B项“姜氏何厌之有”,“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何厌有之”;D项“以何市而反”宾语前置,为“何市以而反”。 第19题单选下列各句中,带横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 A.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忽:忽然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谢:问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顾:访问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字词释义。 【应试指导】A项,忽:若有若无,形容风尘迷漫,视野不清。 第20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翻译错误的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去不复顾:离开之后就不要再回头去看它。
B.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广为圜陈外向:李广命令士兵面向外布成圆形的阵势。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不负戴于道路矣:不用身背头顶地在道路上奔波了。 D.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抽矢射佛寺浮图:抽出箭射佛寺上的浮雕与图画。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应试指导】D项,抽矢射佛寺浮图:抽出箭射向寺庙里的佛塔。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蘩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第21题简答 颍考叔为什么要“食舍肉”?文章表现颍考叔的“纯孝”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引起郑庄公的注意,引出下文。(2分)反衬庄公的伪孝。(2分) 第22题简答 郑庄公与姜氏“隧而相见”表现了郑庄公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参考答案:虚伪。(2分)
第23题简答 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这是文章的“尾声”,它使故事更加完整,(2分)也使庄公的性格更加突出。(2分) 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试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24题简答 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旷达乐观,超然物外(或“超脱”)。(4分) 第25题简答 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4分) 参考答案: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4分)
第26题简答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赋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2分) 参考答案:骈散相间。(2分)
阅读《诗经·周南·桃天》,然后回答试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黄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嫁。②黄:大。
第27题简答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属于“赋、比、兴”中的哪种手法?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分) 参考答案:用了“兴”的手法(或“比兴”)。(2分)借桃花起兴,将女子比作桃花,形容女子貌美如花。(2分) 第28题简答 诗中对桃花的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第一章借桃花写女子年轻美貌;第二章借桃实达结婚生子的祝愿;第三章写桃叶祝福婚后生活美满。(2分)这样写使自然与人事融为一体。(2分)
第29题简答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2分) 参考答案:这是庆贺姑娘出嫁的诗。(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成教大学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