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村发展的思路已经确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毛泽东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他一再提醒不能因为抓工业、抓钢铁而丢掉了农业。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毛泽东同志又一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等著名论断。毛泽东同志的“重农”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关系到社会稳定。他指出:“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性农产品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治,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农业关系到工业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因为首先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业关系到国防巩固。他说:“粮食足,军食孰能不足。”农业关系到人民生活改善。毛泽东同志认为,农业特别是粮食,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农业发展了,就“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以“中共中央”或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共计近60个。也就是说,中国农村改革27年间,这样的文件平均每年达两个以上。其中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时隔18年之后,中央就“三农”问题连续下发了两个“1号文件”。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1号文件”。2005年1月,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1号文件”。总的指导思想是现有的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同以往的1号文件相比,今年的1号文件直接针对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都为农民增收着想,含金量更高,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0月下旬召开的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12月上旬,县委还将召开九届六次全会,作出《XX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将进一步突出 “三农”问题重要地位,在扶持“三农”措施上,坚决做到执行上级的支农政策不走样,给群众的实惠不打折,争取用2—3年时间,我县迈入全省经济强县之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在看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好形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目前全县农村还存在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村干部的工资偏低、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难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此,县委、县政府将尽力而为,力争解决或尽快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如果是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实在一下子解决不了的,也请大家多加理解。对这一点,大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看到,今后国家对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三农”问题的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将会越来越有利。县委希望,全体村干部特别是在座的各位村支书,一定要积极顺应历史趋势,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继续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增强做好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组织人事在全县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