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依托品牌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整体规划、理顺机制,突出特色、形成品牌、旅游富民”的思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唐蕃古道”和“古丝绸南路”的名胜效应,努力把**建设成“夏都旅游圈”和“环青海湖风光旅游圈”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旅游名县,努力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1、明确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把**建成青海省内有影响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环青海湖风光旅游圈”和“夏都旅游圈”交汇的重要对接点。经过几年努力,构建起以生态和休闲为主要特色,以山、水、林、田为支撑的生态旅游格局和渗透商业、军事、民俗、宗教等文化要素的人文旅游格局。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8%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00%以上。到2015年,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96亿元。建成旅游文化名城一处(丹噶尔古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日月山景区),2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2处,并将东峡、大华两个乡镇培育成全省“农家乐”乡村旅游基地。
2、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精心策划旅游发展项目。进一步编制完善重点景区修建性详规和专项旅游发展规划,精心修编旅游发展项目,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争创一批品位高、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精品项目。要继续抓好大黑沟省级森林公园、宗家沟昆仑文化旅游区、民俗风情园、旅游产品综合市场、**驿站等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好丹噶尔古城,积极挖掘申报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争取更多旅游发展项目落户**。
3、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加快丹噶尔古城保护性开发和宗家沟西王母文化开发,为“文化**”构筑支撑体系。利用**“三峡”、北极山丰富的森林草地资源,开发生态避暑、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利用华石山、野牛山自然风光优美、地质地貌复杂的特点,开发生态观光、探险猎奇旅游;利用日月山、石堡城等景点开发鉴史吊古、体验古风古韵的旅游项目;利用东科寺、北极山、扎藏寺宗教文化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利用“城隍庙会”、“北极山花儿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民间民俗旅游。继续扶持壮大“农家乐”、“藏家乐”、民俗风情园,促使河湟田园农家文化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排灯、**陈醋、沙棘产品、皮绣等地方特色产品,充实到各类观瞻性、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做好活动包装,丰富旅游内容。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聚集辐射能力
按照功能完善、风格突出、布局合理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进一步修编城镇规划,拉开县城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实现新突破。
1、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围绕“商贸古都”、“海藏咽喉重镇”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三峡”、“两河”交汇的自然特征,修编县城总体规划,保护和张扬县城个性,使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彰显**魅力。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分片规划和重点建设区域性详规,精心设计重点区段整体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的品位。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镇信用平台的作用,加强城镇建设的政府融资能力,加大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要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政府引导化的思路,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完成丹噶尔古城、滨河路、东风路、北大路、国道县城过境段公路、北极山公园等改扩建等重点工程,继续抓好主要街道和重点地段的亮化美化工程,切实改善城镇基础条件。
3、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经营城镇理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城镇的新路子,建立土地储备金机制,加大土地统征力度,加快供地、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项目的市场化改革步伐。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市容环境整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县城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