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但我们并不应因此而放弃“城乡一体化”的构想,而应把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正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分几步走。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规律逐步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低改革成本和改革风险,才不至于把弱势群体再一次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也只有尊重现实和客观规律,才能使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因顺利和无反复而得以更快实现,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因此,我们必须要耐得住心、沉得住气,步步为营,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把方方面面的基础砸牢筑稳再纵身一跃,才可谓之真正的“跨越”。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源国,但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把儒家文化运用得最出彩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他们把“韬光隐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等儒家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建设新农村就应该回过头去温习我们的儒家文化,向日本、韩国学习,懂谦、善忍、耐苦、甘寂、大智若愚,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
三、农民进城潮应理智疏导而非单纯鼓励
我们曾经认为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更有利于加快改革的步伐。但现实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并不是愿望所能拆开,它仍是我们当前应该选择的一种框架模式。
1、“农民进城”出现回潮。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城市成为青壮年农民摆脱土地、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地。阳春也不例外,对城市的向往和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驱使一批又一批的阳春农民纷纷走向珠三角为主的一些较发达城市,以至到后来几乎形成了一种惯势,呆在家中的农村青年反而被视为“另类”了。在这样的进城潮中,包括阳春在内的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只剩下一些“老小病弱”,守着村子候望儿女、父母逢年过节回来一趟。城市成了农村青壮年的奋斗之乡。但二十多年过去了,看看阳春,也看看别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打工的农民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农村因为他们的离开,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村里大量的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迫丢荒,发展生产成了无兵之仗,而他们从城市带回来的财富却仍然不足以让农村有太大的改变。城市因为他们的到来,工业和服务业得以更迅速地发展,但同时也很快显露出准备不足的尴尬:没有足够的廉价住房,缺少合适的服务产品,配套管理也跟不上。城市的社会秩序因此而出现某些混乱,城里人和来城里的人相互埋怨着彼此。在这样的尴尬中,农民在城市里找不到归宿感、安全感和方向感,象无根的水草一样漂着。不是农民不愿意融进城市,而是城市抗拒着农民。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农民进城热潮,不少农民或者因为年岁渐大归根意浓,或者因为对城市产生了失望,纷纷回归农村,这也是近年珠三角企业招工难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回归风潮,对当前的建设新农村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个利好消息,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不容错过。这些回归农民是农村的一笔财富,他们因为见过世面而视野更广、思维更活,是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2、“农民留村”符合国情。
有些人认为鼓励农民进城应该坚持下去,而农民进城后的城市化遗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如美国后来基本解决了贫民窟式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但美国和中国不同。一战后,美国可以把本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负面后果通过战争和不平等贸易转嫁给他所拥有的殖民地国家,而今天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条件,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消化,无法向外转嫁。而且,今天的中国拥有9亿农民,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农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人口基数,加之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城市接纳系统不完善,9亿中国农民在短时期内从农村迅速转移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