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县域农业脱离了维持自身生存阶段以后,农民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自行变化过程。只有工业化才有真正意义的农业产业化,只有工业化才有繁荣发展的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的现代化。
一、**县工业七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发展,本世纪初开始壮大。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中,经过建设经济大县、壮工富县和工业强县等三次政府强力推动和西康铁路建设机遇的拉动,使工业由一个幼稚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
1、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独树一帜。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2374万元,总量低于汉滨、石泉,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08%。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2009万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4.84亿元的35.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8亿元的3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市33.4%;规模以下实现工业增加值19650万元,占全市4亿元的49.2%。在全市十县区中率先实现了县域经济由农业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2、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到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5%;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占全县GDP比重从1990年的17.8%提高到32.1%;使县域经济结构达到25.5∶42.2∶32.3,工业实现税收17789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5.6%,今年上半年二产业完成税收1.32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6%。
3、支柱工业初具规模。据县计划局调查,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完成现价工业产值73543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6.3%,规模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2.5%;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全国水平为42.6%),围绕县域生物、矿产、水能三大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开发、生物化工、水电能源、建筑建材五大工业支柱,今年前半年支柱工业产值5.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
4、民营工业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据调查:全县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合作制、股份制和个体私营企业占96.4%,其中外来企业29个,占26.4%。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企业所有权制度,为县域工业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5、初步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县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基本是在商品短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轻工产品,九十年代初新建工业主要以采矿业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迫使县域工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据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7家,其中轻工业36家,重工业31家。到2002年底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到110家,其中属1995年以前建厂的工业企业仅16家,有13家属原建企业转产合并,其余所建企业皆因市场或体制原因停产或倒闭。现有110个企业中:矿产采选冶及制造企业65个,占企业总数的59.1%,医药化工制造业17个,占13.5%。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集中,促进了县域工业支柱产业的形成。
6、工业集群趋势开始呈现。工业企业布局日趋科学。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67个企业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到2002年底,全县50万元以上110个企业只分布在16个乡镇,其中分布在城关镇45个及其周边18个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7%,产值占81%。关口、庙坪、红军、小河等矿产地25个,占22.7%,产值占15.6%。工业企业向县城和矿产资源地集中,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效应。
7、房地产为主的建筑业成为二产业发展的支柱。建筑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劳动密集型的成长性产业。我县建筑业增加值1995年的1638万元占当年GDP的2.7%,到1998年猛增到11952万元,占当年GDP的11%,1999~2003年全县建筑业年增加值稳定在1.4~1.5亿元,占全县GDP的10~12%,年提供税收800万元左右,带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消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矿企业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