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重组中国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学科的思考
21世纪的科技减灾文化之路,更趋综合化及交叉性。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国际性减灾会议已召开百余次,广泛涉及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环境公害与技术复合型灾害等领域。1997年1月20日~28日,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灾害科学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国际研讨会,特别强调运用多种高新技术,分析和认识自然灾害发生演化的趋势和规律,将综合减灾理论广泛应用;鼓励促进与减灾有关的不同学科的“杂交”,以便共同发展全球的“灾害预防文化”。依笔者之见,未来的减灾科学极待学科化,即从构造大安全观的意义上讲,它应该再充实并完善,否则,将再造成条块分割、无所适从的局面,从根本上影响安全减灾学科建设及体系完善。因此,呼吁安全减灾学科的大联合、相关学术团体的大联合、管理及体制上的交叉、交融,这是迈向21世纪的中国安全减灾应抓紧、抓好的首要大事。仅就中国安全减灾学科建设看:(1) 安全科学建设与发展,当今缺少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理论专家。一个学科的完成与否,直接与其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理论专家群体的形成关系密切,急需有计划地培养并发现一批学科研究专家;(2) 安全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还缺少对国际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发展趋势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吸取国外的经验,学习他国专家的理论,从中对比以推动中国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进程和完善;(3) 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应用,当前尚缺少专家致力于人造系统与人造系统、人造系统与自然系统相匹配连接的接口——“安全系统”的研究。
1998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百万字专著《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的特点之一,是第三篇“科学技术篇”,用了近20万字篇幅对刘潜教授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所涉及学科及分支学科的框架之科学内涵予以展开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大胆预见了安全、减灾、环保可望交叉的近30个新学科,并予以分析和创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实践中已经发现,原学科体系(GB/G13745-92)的某些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及未来安全减灾事业发展,这里不仅有学科交叉的需要,也有原体系未涉足的地方。客观地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局限,该学科体系对于大安全观突出不明显,在许多方面既明确灾害学与安全学界限,又模糊各自的含义,从而使至今国内专家很难遵循,更无法上升到统一的科学体系上去认识问题。科学地论证现状及未来的大安全观,主要指应从安全减灾这个科学体系出发,描述有希望的发展中的学科,无疑为中国安全减灾基础科学及其教育探索了新路,但作为一种实践还需进一步得到相关学科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笔者以为应进一步明确并着力探讨如下关系,它们无疑会对丰富并完善学科体系有重要价值,也将成为重组学科的依据之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矿企业中国安全减灾的未来方略设计——兼论重组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学科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