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媒体不健康宣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生,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在青春期教程中的未成年。
根据心理学研究,行为动机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刺激。首先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时期,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变化,致使未成年人员萌发了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而各种黄色传媒对未成年人员的性冲动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由于未成年人员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自控力较差,在黄色传媒的刺激下,容易冲破法律约束,实施犯罪行为。其次对于暴力文化宣传的“英雄”人物,也较易被未成年人员崇拜和模仿,在心理奠定实现“英雄”梦想基础后,外界时机形成就会付诸实际行动。
(四)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不全面或是父母兄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家庭往往埋下了未成年人员犯罪的种子。根据心理学研究,模仿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意义,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家长的不良行为是诱发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未成年人员在早期由于未受到正常、适当的家庭教育,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如家庭破裂、未与父母同居住,父母疏于管教,对子女行为放任之,是未成年非法行为不断继续和扩张的主要因素。
三、未成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侵犯财产犯罪在未成年犯罪中所占比重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成年犯罪中,抢劫犯罪和盗窃犯罪,即侵犯财产犯罪占绝大多数,占据犯罪类型的首要位子。根据上述犯罪原因一的分析,未成年人员为了满足其消费欲望,往往会采取偷窃、抢劫或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窃取财物等手段,达到获取财物的目的,并随即挥霍一空。
(二)未成年犯罪中使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倾向较多,并且团伙作案集中。与成年人实施的暴力犯罪相比,未成年暴力犯罪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结伙性。尤其是其中的预谋性犯罪,大多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这是由未成年人员的心理特征决定的。随着未成年人员生理、心理的发展,其独立性日益增强,但尚未完全摆脱依附性。独立性需求的增长和叛逆心理,使其逐渐淡化对家庭的依赖和要求摆脱家庭的约束,而其不经人事的因素又导致其自身依附性的存在,必然产生一种安全感的需要,就转而在年龄相仿的伙伴中寻求保护者和支持者;并且借助团伙共同行动、互相依存,互相壮胆,产生了一种力量和安全感,同时消除个人单独行动带来的恐惧感。未成年人员暴力犯罪的显著特点之二是激情性犯罪占的比重较大。犯罪人在犯罪时往往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当因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对事态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心理态度,通常采用极端的暴力手段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满足争强好胜的心理。未成年人员犯罪的激情性、偶发性,与其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密切相关,根据对未成年犯罪原因三的分析,未成年人员易于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发犯罪。
(三)未成年人员性犯罪近年来呈明显化趋势,其变化与色情宣传影响有很大关系。鉴于色情文化的变向引导和诱惑,导致未成年人员对性认知产生错误理解,甚至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在2003年度,通州区因涉嫌色情暴力犯罪抓获的32名犯罪嫌疑人中,未成年人员就达12人,并且其中8人为涉嫌团伙轮奸犯罪人员。
四、未成年人员犯罪的治理对策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罚过重,较多使用了长期限制人身自由刑。实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成年人员使用暴力手段侵财犯罪,一般仅以暴力相威胁,或施加轻微的暴力,危害不很大,对人身危险性不大,因此及时地对其予以适当的刑罚,有利于挽救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员。对其判处长期限制人身自由刑,既无法体现与成年人员实施严重暴力、恶性犯罪所引起的法律制裁的差异,也不利于对未成年罪犯的改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对策(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