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脐带,两岸对和平的共同诉求,使得2005年两岸政党交往有了现实可能。从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党角度而言,两岸政党交往具有缅怀先烈、寻根祭祖、政党之间的政治和解、为了推动两岸的经贸合作等特点。两岸政党交往影响深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理解,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建立了政党定期沟通平台,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枢纽;促进了两岸的经贸合作,为发展两岸关系添加了润滑剂。
[关键词] 和平谈判 政党交往 两岸关系 2005年
[中图分类号] D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952(2006)02-0076-06
[作者简介] 高旭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学院,710072。
2005年,海峡两岸的政党交往取得突破性进展,令人目不暇接。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相继访问大陆,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历史性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世纪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脐带,两岸对和平的共同诉求,终于化解了海峡两岸几十年的隔阂,使两岸政党交往有了现实可能。
(一)海峡两岸进行和平谈判,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一贯主张
海峡两岸尚未统一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早日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通过和谈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一贯主张。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与我们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商谈。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第一条就是建议举行国共两党的对等谈判。1983年,邓小平再次呼吁两岸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1995年,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讲话再次强调,海峡咫尺,殷殷相望,不能“老死不相往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也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 [1]
新世纪,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民党失去在台执政地位,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台独”“分裂势力千方百计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关系几乎陷入僵局。对此,胡锦涛多次强调“和为贵”、“和而不同”。2004年,在陈水扁准备“5·20”演说时,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5月17日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指出,“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遏制“台独”,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阴谋。为改善两岸关系,声明明确提出了包括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平等协商、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等七条具体建议。 [2] 2005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明确遏制“台独”底线的同时,胡锦涛以务实的态度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锦涛强调,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做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3] 胡锦涛提出的反“台独”、要和平、政党之间要交往的主张,体现了中共在两岸关系上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性、灵活性与可行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对2005年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回顾与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