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农”问题(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将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
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而透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表面现象,其根源还在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僵化、文化素质低、创新创业的能力较差,落后的农村仍然是我国上千年封建思想的残留地,竞争的动力不足,发展的活力不强。由此可见,要改变农村面貌,还必须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农民、建设农村,从而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变农村面貌还需从解放农民的思想抓起。从当前农村的状况看,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农民摆脱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树立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及农民创业典型,增强广大农民发展的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的创业行动;就是要大力弘扬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铲除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迷信活动,使农民真正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智力是行动的支撑,建设新型农村急需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广开教育门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有着如饥似渴的学习农业科技热情。**市通过创办以十六大代表麻晶莉同志名字命名的农业技术学院,每年培养青年农民140多人,建起了倍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培训基地。在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强化对农民的政策法制教育,增强农民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认真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水平能够持续提高、后继有人。2004年,**市投资3609万元在黑龙江省率先实行了农村寄宿制办学,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了农村教学环境,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全市率先实行集中办学的五个乡镇已有12000名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享受与城镇一样的优质教育。
良好的环境是建设新型农村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加大面向农村的环境建设投入,依靠多方力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全国多数农村已经实现通电、通电视、通汽车的情况下,要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有线电视和电话不通、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加强小城镇建设,增强农村中心镇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将贫困农民培植成富裕农民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农村而言,就是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440元,近7年来农民年人均增收不到100元,年均增幅连续低于5%,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2003年的3.24:1,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正常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扩大,全国近62%的农民只有不到35%的市场购买力,极大地减弱了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理当成为我党农村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各级政府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
要把发展生产摆在致富农民的首要位置。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地方优势,积极鼓励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向市场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特色要效益。要大搞多种经营,支持农民开展生态立体化生产,保持并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国家在黑龙江等北方省份推广的农村能源(沼气)综合利用技术项目,由于效益可观,已对北方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类似这样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应当成为各级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课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农”问题(2)在线全文阅读。
实践“三个代表” 解决“三农”问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