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是个人帐户,资金为完全积累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市的实践说明,这项制度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广大农民的响应。我市14个郊区县的272个乡镇,3400多个村和1600多个乡镇企业都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县、乡的覆盖面百分之百。村和企业的覆盖面为80%和33%。参加投保的农民近40万人,占应投保人数的25%,保费积累已达到4亿多元。目前,全国已发展到1700多个县的7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金100多个亿。基本上是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虽然参保人数还不到农村人口的10%,但却使部分农民真正纳入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它必将为改变农村“养儿防老”单一的传统养老观念,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并对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经济影响
首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益于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作为企业主体的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企业的经营不善而被淘汰。过去乡镇企业没有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没有参加城镇企业的社会统筹。这并不是说乡镇企业的职工不想有劳保制度,而是国家对企业没有承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乡镇企业提供了跨时期分摊养老保险的载体。现在没有让国家背上包袱,也减轻了乡镇企业为职工养老问题产生的经济困扰的负担。同时能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的后劲,保持乡镇企业的稳步发展。
其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要与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更趋向于工业化,商品市场逐步完善,随着这种态势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客观上就更加广泛。所以在具体操作上要适应经济状况,就全国而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内甚至到一个县的范围内经济情况也不同,因此,发展一定要与本地区的经济相协调。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加快建立广覆盖,较高标准“基本生活标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规定以政府的行政行为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对于以解决温饱的地区,则采取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参加相结合的原则。在自愿的前提下,无论是贫穷地区还是富裕地区,都要搞养老保险。在一些贫困山区把扶贫和养老保险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对贫困户的扶持,使其增加收入,使他们有条件参加养老保险;另一方面,从助困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为贫困户一次投保。既体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制度性,又尊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性,是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昌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与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做了一定的工作。我区18个镇、办事处、总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我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始于1997年。从1997年至2002年10月,累计参加投保16845人,保费基金总额2197.90万元,有312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领取金额29万元。全区313个行政村有227个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占村总数的73%,520个镇企业中108个参加了养老保险,占镇企业总数的21%。我区农业人口254241人,应参加投保人员年龄为18至60岁,占农村人口的55%,约有139818人还没有投入保险,按80%计算应投保111854人。为适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与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由平原到山区,由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农民有积极性的镇扩展,已初步形成具有京郊特色的基本做法和模式。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一是要坚持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的原则,对投保档次、集体补贴标准的确定、镇企业税前列支等政策规定去做。二是要坚持低档次起步、低标准补贴,尽量扩大覆盖面,尽量考虑不同经济条件地区农民和集体经济承受能力。三是要坚持以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集体补助一般20%-40%为宜。尽量减少干群之间、务工务农之间的矛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推进农保制度建设的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