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非公经济的兴起加强了青年的参政议政能力。青年的社会主体地位体现为在社会结构中所获取行政权力和政治资源的多少,具体表现为参政议政能力。非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青年在经济实力上的提升、管理能力的增强,从而既为青年参政议政提供了人力资本的前提,又为社会结构吸纳青年参政议政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到2002年底,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中已有各级人大代表19998人,各级政协委员30668人。2002年底完成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主中79%的人加入了工商联,17.4%是各级人大代表,35.1%是各级政协委员,29.9%是中共党员。种种情况说明,私营企业主正逐渐被纳入现有政治体制。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企业主参政议政,使我国政坛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为现有政治格局提供了新的政治群体。
二、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的消极影响
1、非公经济组织的自身不足限制了青年的发展。成长中的非公经济尚存诸多局限,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非公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较低、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青年不能持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到2001年底,非公经济组织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分别占33.76%、40.54%、11.26%,三者共计85.56%。《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说:非公经济组织在员工培训方面普遍投入不足;大多数受访组织都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运营。59%的受访组织表明他们没有获得过任何专利,有18%对研究和开发没有任何投入,46%将年销售收入的1-5%用于研究和开发。第二,非公经济组织的中小企业比例过大,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且容易倒闭,使青年经常面临失业的危机。在非公经济组织中,90%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同时,个体、私营企业的出生率很高,平均每天产生新企业约900家,但每天死亡约500家。第三,用工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权益难以保障,严重制约着青年的可持续发展。从2002年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80%以上发生在非公经济组织。在部分非公经济组织中,存在严重超时加班现象。为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私营企业,比例仅为20.6%,而个体户仅为6.3%。据《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披露:私营企业给一般员工提供的保险远远低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水平,医疗、事业和养老保险基本没有。一些企业甚至采取给少数人买保险,出了问题就采取冒名顶替的方法进行骗保。
2、非公经济组织因分布不均而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非公经济在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规模分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地区分布。一般说来,东部地区的非公经济组织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更多地聚集了技术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非公经济组织;中、西部地区则依次递减。据统计,2001年东部地区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国的83.54%,其中苏、浙、粤、沪、鲁等五省私营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例在60%以上;东部地区个体工商户占总数的73%。截至2002年,全国流动人口共计12107万人,其中,从乡村流出8840万人,占73%;跨省流动约4000多万,占35%;从年龄构成看,16-45岁的占82.7%;从文化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正因为非公经济组织因地区分布不均,导致了青年在东部地区的聚集与西部地区的缺乏,也导致了非公经济青年数增多与国有企业青年数减少,致使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也使国有企业在吸引人才与增进效益上遭遇更大的困难。
非公经济对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的影响
青年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不断聚积,必然要求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必须根据非公经济组织的组织性质、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以及青年的不同需求,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非公经济组织以及青年的需要。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委托管理青年事务的机构,同时作为核心的青年组织,受到非公经济的影响最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试析新时期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之影响(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