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三,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利益相关者理论拥护者认为任何一个“个体判断”理论独自是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单独依靠某一个“个体判断”理论来描述产权也是不完整的。在谈论到像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复杂的问题时,应该趋向于建立一个多元“个体判断”的产权理论。从此逻辑出发,利益相关者理论顺理成章地提出,“只要一种多元的产权理论能够被接受,那么产权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联系也就显而易见了”。此外,国内学者杨瑞龙从基本企业理论出发,通过“资本雇佣劳动”和“劳动管理型”企业的比较,以及对联合生产、收入分配和企业治理的研究,得出了共享所有权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五、利益相关者的运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开始更多着落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他们(Jensen&Meckling,1972;Birchand,1995;Moon&Otley,1997)认为公司治理的作用不仅包括调节股东与经理层的关系,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关系,还应该包括调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如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社区利益的保护等(杨瑞龙、周业安,2000)。公司治理的主旨应是在保护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国内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运用,目前有两种观点(刘大可,2005)。
一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该理论是在批评股东支配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同治理论反对股东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强调企业的剩余权利应是股东、职工、供应商、用户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坚持共同治理理论的学者主张企业的存在不应只为股东的利益服务,而应当包含一些社会化目标,因而在企业剩余权力安排中也不赞成股东掌握最终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他们认为让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那些投入了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职工参与企业剩余权利分享,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共同治理理论为现实中不断发展的剩余权利分享现象,提供了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
二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处于均衡状态的股份公司所有权是由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的,但究竟谁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分享多大比例的所有权等,这些问题是由股东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决定的。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统计检验;利益相关者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利益相关者治理对社会责任,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但由于许多研究使用互不相同的评价方法,各种方法的衡量指标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使现有的实证研究的解释能力和比较研究受到限制。
六、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评价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贡献
1.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公司治理使企业更着重于对长期目标的追求和持续的发展,而无需因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只注重短期效益。同时,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维护,他们反过来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核心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而减少了监督激励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他们和企业形成一种基于信任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和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最后,良好的声誉、独特的组织文化与客户、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无形的、有价值的、竞争对手难于模仿或直接取得的资产,而这些资产使企业创造了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性属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使企业的财务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变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反映了财务目标主体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对企业本质认识的转变。这一理论要求企业在财务决策时,更注重企业相关者利益的实现,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性属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3)在线全文阅读。
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