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 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 消费什么, 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 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 在通货膨胀期间, 物价水平变化较大, 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 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 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 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 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 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 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 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 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 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 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 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 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 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 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 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 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 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发展, 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 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 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 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 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 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 国际结算状况恶化, 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 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 所以, 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 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 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 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 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 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 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银行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 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当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