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回顾
(一).财务比率分析的起源与现状
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信用分析服务的。1895年,纽约州银行协会的经理委员要求他们的机构贷款人提交书面的、有其签字的资产负债表,自此,财务报表开始大量使用于信贷目的。不久后,银行经理就认为必须对扩大贷款额度的贷款人预测偿债能力,于是产生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919年,亚历山大•沃尔建立了比率分析的体系,即著名的沃尔比重评分体系。他认为:为取得对公司全面的认识,必须考虑财务报表间的各种关系,而不仅仅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为了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他选用了7个财务比率,并对每一个财务比率给定一个权重,评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得分。
同年,美国杜邦公司的财务经理唐纳得森创造性的发明了杜邦分析体系,该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围绕该核心选择其他财务比率,以观察各比率彼此之间依存制约的关系,揭示企业经营成果的来源及影响因素,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着重突出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从那时起,通过计算比率进行财务分析的方式迅速流行起来。
1923年,James H.Bliss提出:在每一个行业,都有以行业活动为基础并反映行业特点的财务与经营比率。这些比率可通过行业平均比率来确定,通过该比率与个别公司财务比率的比较,发现个别公司与行业水平之间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从此,标准比率的观点开始流行。
(二).财务比率分析的现状
目前,比率分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的数据,自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后,现金流量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另一个关注的对象。美国学者查尔斯•吉布森在《财务报告分析——利用财务会计信息》(第八版)中,主要探讨了相关的现金流量财务比率:营业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营业现金流量/债务总量;每股营业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现金股利。美国教授Franklin J.Plewa, George T.Friedlob在其所著的《全面理解现金流》中,主要对现金流量的比较分析和比率分析进行了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以比率分析为基础,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为主要依据,根据表内比率值之间的关系,考核、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能力,借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评价该企业的财务经营业绩,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我国在1998年3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自此开始出现对现金流量表分析的研究。对于现金流量结构和趋势分析,现在不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分歧,但现金流量的相关比率和效率比率分析争论颇多。在实务中,大部分财务报表分析不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或只是进行现金流量的结构和趋势分析,很少使用比率分析法。但笔者以为要想更深刻地了解公司现金流量的全貌、做出更有利于公司的决策,就应重视企业现金流量的比率分析。
三、比率分析理论阐述
按照信息分析者分析目的的不同,一般财务分析分为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成长能力分析及企业市场表现能力分析等五项,但说法及分发可能略有不同。其中,前四种分析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企业市场表现能力是股份制公司所特有的,一般仅针对股份制公司。企业市场表现能力通常为前四种能力的衍生,特别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表现,股份制公司就是依靠这种表现能力来吸引投资者。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市场表现能力更突出“表现”二字,往往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将影响财务状况的两个相关因素联系起来,通过计算比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现金流比率分析与非现金流比率分析的比较(上)(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