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第二个真相》中,所谓世界精神/政治/军事最高领袖泰尔伯特?扬斯根本不存在,每天出现在电视上讲话的不过是个受电脑控制的机器假人。为这个假人编造演讲稿、制作虚假战争场面的人,就是留在地面的少数精英——扬斯人。这一点,和50年代后的美国总统选举不无相似之处。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都是因为塑造了成功的公众形象、而不是凭着特出的能力当选。1952年,艾森豪威尔获得党内提名的时候,他的竞争对手塔夫脱的支持者就斥之为娱乐业胜过政治。而肯尼迪的政治生涯也像是他身边的扬斯人为他策划好的盛大游行——有史以来最精心编造、最不懈宣传的政治神话。
2、药物
法国作家艾玛纽埃勒?戈海赫(Emmanuel Carrère)在其著名的内心探索式迪克传记《我活着,你死了》(I Am Alive and You Are Dead)中记述:1960年代这十年,迪克不断加大药物的服用量。到60年代末,已经达到“每周一千颗梅太德林(盐酸脱氧麻黄碱,中枢神经兴奋剂)和每天40毫克盐酸三氟拉臻(镇静剂),更不用说其他各种戒不掉的混合药品……”
1965年出版的《帕尔默?埃德里奇的三圣痕》是迪克小说中第一部以致幻药物为主题的作品,也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三圣痕》围绕两种药物——糖果(CAN-D)和嚼胶(CHEW-Z)展开。糖果可以让受艰苦生活所迫的火星殖民者暂时逃离,游历佩吉?帕特和沃尔特(影射芭比娃娃和芭比的男友肯)的奇幻世界,并允许人们分享各人的经历,以彼此交流。糖果的效果可控可预测,有专门的公司提供奇幻经历所需的各种道具。从外太空游历归来的埃德里奇却带来了另一种效果强得多的药——嚼胶。这种药物的致幻效果既无法预测,也不可控制,既可以让人在其中体验“永生”(同时肉体时间几乎没有流逝),又把各人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三圣痕》就像罗夏人格墨迹测试,将人的潜意识暴露无遗。控制联合国的佛教徒将嚼胶视为恶业报应;信仰虔诚的安妮?霍桑最后也开始服用嚼胶,因为仅靠宗教她得不到内心的平静幸福;与之相反,冷眼嘲世的巴尼最终却接受了宗教信仰,因为无神论无法解释他服用嚼胶后经历的一切。到最后,巴尼已无法区分宗教奇迹和药物幻觉,一边认为基督教圣事能净化埃德里奇身上的圣痕,另一方面却相信这些圣痕能令他免于受害,因为那是上帝的象征。莱欧?布勒若谋划刺杀埃德里奇,最后却弄不清占据自己身躯的究竟是他本人,还是埃德里奇。
尽管结尾含混,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当时的迪克看来,宗教体验和药物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极为相似,甚至可以互换;人类想要推翻甚至杀死上帝,而上帝一旦死去,人类却又急着填补留下的真空。小说中,迪克提升了某个普通人的地位、让他来填补空白。历史证明,这实在是过于乐观了。事实是,信仰死后,人类崇拜的对象不减反增——金钱、药物、商业、人造偶像、传媒制造的虚幻繁荣……埃德里奇就像是弥尔顿《失乐园》中诱惑人类的撒旦;而糖果和嚼胶的竞争,不是其他,正是对人类灵魂的争夺。迪克的世界只能产生一个善与恶交战,而恶永远即将胜利的世界。
3、宗教与自我
1970年出版的《死亡迷局》则是一部以宗教为核心的作品。此时,迪克作品的重心已开始向后期的宗教冥想时期转变(四年后,他便经历了神秘的宗教体验。这一体验萦绕他终生,之后的作品均以解释这一体验为目的——与《三圣痕》的主人公巴尼如出一辙)。在前言中,迪克写道:
此书中的神学体系不同于现存的任何宗教。威廉?撒利尔和我打算设计一种抽象逻辑的宗教思维体系——当然,有个不怎么严谨的前提——那就是:上帝确实存在。于是,我写了这本书。
《死亡迷局》中,神是真实的。名为“鲤鱼”的巨大凝胶块会给出《易经》般模棱两可的神谕;代替《圣经》存在的,是一本名字可笑,叫《我利用空余时间死而复生,你也可以》的书;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让位于“制造者、代祷者、地球使者”,魔鬼的角色则由充满死亡冲动的“毁形者”扮演;而人们的祈祷,只要“经过电子化,然后传递到神世界网络”就能实现,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和效果;宗教成为一种现实。“我能理解过去的时代中无神论的广泛流行——那时候,信仰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但现在,一切都清晰可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菲利普·K·迪克:混沌动荡的心理小说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