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水成 刘银发 尹敬耿 江瑞林 陈翼成
摘要介绍了油菜病毒病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总结了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油菜病毒病;危害症状;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油菜病毒病是永新县普遍且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20%,重发年份高达50%以上,致使油菜减产5%~30%,严重的达70%以上,发病重的植株枯死,同时还导致油菜籽品质降低[1]。现将油菜病毒病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简介如下。
1危害症状
苗期至角果期均能发病,不同类型油菜发病症状差异大。白菜型及芥菜型油菜发病表现为花叶,苗期发病从心叶的叶脉基部开始,沿叶脉两侧褪绿,呈半透明状,以后发展为典型的花叶,并有皱缩现象[2]。病重的植株显著矮化变小。抽薹期发病,薹茎缩短、歪曲,花及荚果密集着生。病轻的往往提前成熟,缺籽瘪粒,油分降低,病重的可整株枯死。甘蓝型油菜受害后,叶片症状表现为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症状。黄斑型病株在苗期的叶片上,先散出近圆型黄色斑点,以后在黄斑中央出现褐色枯点,在抽薹期的新生叶片上产生密集褪绿小点,斑点正面呈黄色或黄绿色,背面的黄色斑点中央出现细小褐点,在茎、角果上产生褐色条斑,角果扭曲,叶片提早枯黄脱落。枯斑型病株,在苗期的叶片上表现褐色枯斑,正反两面组织枯死明显。有的在叶脉、叶柄上产生褐色枯死条纹,病株容易枯死。抽薹后,茎、花梗和荚上也产生褐色条斑,发病较迟。花叶型病株主要表现在新生叶上,与白菜型油菜症状相似。支脉表现明脉,叶片出现花叶和皱缩。茎杆上产生明显的黑褐色条斑,植株矮化、畸形,茎薹短缩,花果丛集,角果短小扭曲,有时似鸡脚爪状。角果上有细小的黑褐色斑点,结实不良或不能结实,重的整株枯死。
2发生特点
油菜病毒病的病原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油菜花叶病毒等。油菜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蚜虫(主要是桃蚜、萝卜蚜、甘蓝蚜)[3]。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上越夏,秋季通过蚜虫先传播至较油菜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萝卜、大白菜、小白菜上,再传至油菜地。在有病的植株上吸食汁液,将病毒吸进体内,再迁飞到健株油菜上吸取汁液,从而起到传毒作用。田间有翅蚜活动能力强,范围广,成为主要传毒媒介。还可以通过病株与健株的接触、摩擦而传病。油菜出苗后的子叶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子叶期至四叶期是最易感染的时期。潜育期7~30d,日均温20~25℃时为7~10月,5℃以下或30℃以上不易侵染。油菜出苗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苗。冬季病毒在病株体内越冬,春季旬均温10℃以上时,病毒增殖迅速,终花期前后为发病高峰。蚜虫在感染芜菁花叶病毒植株上,吸毒5~20s可传毒在健株上吸汁不到1min即可传病,但一次吸毒后,经20~30min,传毒力即消失。病害的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品种等有密切关系,若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70%以下,有利于蚜虫繁殖危害,相应加速了病毒的传染,油菜苗期发病重,成株期就可能流行。一般平原丘陵区较山区发病重,早播田比迟播田发病重,施用氮肥过多、田边杂草多、排水不良的田发病也重。甘蓝型油菜发病轻、芥菜型油菜次之、白菜型油菜发病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油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