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附图
图1 风成波演变示意图 (略)
Fig.1 Evolution of the wind-driven lacustrine current
值得一提的是“深”与“浅”是个相对观念,这取决于风成波的波长,而波长又体现了风速。例如,在巴尔喀什湖和艾比湖水面,几乎每天都有5m/s以上的风。实测证明,这样的风可引起高1.0m,长15m的波。这样,活动层厚度在该风成波条件下约为7.5m,比该湖大部分区段的平均厚度要高得多(表1)。这种情况在干旱区湖泊中常见,况且这里每年都发生风暴,风速达25~35m/s,波高3.0m以上,波长在50m以下。
研究资料表明[1],在浅水水体条件下,也会发育补偿流,他们主要集中在湖泊中部较深的水域(图2),于是在水表层形成独特的风生湖流(顺风),占据近岸浅水地带,而补偿流(逆风)集中在湖域中部。
附图
图2 湖源增减水示意图 (略)
Fig.2 Water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a lake
从图3可以看出,风生湖流仅局限于该湖各大区段,而风压流进入凹凸湖岸的所有湾汊,使湖湾的水与各区段的水充分混合。补偿流则逆风运动,占据湖泊中部较深的水域,为各区段的水交换提供条件,并加深对深水区湖底的侵蚀。应用类似的数学计算和实地考察,得知咸海也有3个局部风生湖流区[1]。
附图
(该图系为浅水水体设计的二维数学模型,并参照该湖大比例尺物理模型的研究成果)
图3 标准天气情况下的的巴尔喀什湖风生湖流示意图 (略)
Fig.3 Wind-driven lacustrine current in the Balkhash Lake under normal weather
根据观测数据,强盛的风生湖流不仅搅动水体底部的泥沙,而且还在沿岸作功。风成波直接作用于湖(海)岸,磨蚀岩石质陡岸,冲蚀砂质缓坡(搅动泥沙),沿岸风压流搬动搅起的泥沙和崩解的岩屑,使之形成湖底沙堤,由于风向以及与此相应的风压流流向和速率常常发生变化,所以水底沙堤的走向和高度经常改变,或是一些新的沙堤叠加在原先沉积的沙堤上。结果,在浅水水体近岸经常进行着泥沙离析分层和浮选过程,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千姿百态的沙嘴、沙堤、水下浅滩以及其他构成物。细颗粒泥沙,如细沙、粉沙和淤泥则被搬运至水体的深水区,受补偿流的支配。当水位高时,上述构成物的材料甚丰,不仅有河流搬运来的大粒径泥沙,而且还有陡岸的磨蚀产物以及以前沉积的沿岸沙丘。这些构成物随着水体水位下降和干涸而逐渐露出水面,覆盖上植被,在风的影响下逐渐加高,并向水域扩展。陆地范围逐渐扩大,湖岸线向水域方向后撤,属于这类沿岸构成物的有艾比湖的湖心长堤,博斯腾湖的小湖区和巴尔喀什湖著名的多萨伊沙嘴等。所有这些都是在湖面高水位时形成的,在20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露出水面。 4 干旱区内陆湖的水化学过程特点
由于日照较强,内陆水体水面蒸发强烈,这一过程往往又被风加剧。例如巴尔喀什湖的蒸发量为1000~1100mm,艾比湖达到1200mm,艾丁湖和罗布泊的蒸发量更大。由于大量的热量被用于蒸发,所以水体不致于发热,水温一般不超过23~25℃(表2),为生物系统所能接受。这一情况制约着内陆水体的水化学性质。
表2 中国干旱区主要湖泊物理要素
Tab. 2 Physical factors of some lakes in arid areas of China 编 海拔 面积 水深 夏季水 透明度 水面蒸发
号 湖名 /m /km[2] /m 温/℃ /m 量/mm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3)在线全文阅读。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