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乔、灌、草、藤、花结合,提倡垂直绿化
城市中用地紧张,居住区绿地面积有限,但相关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面积在30%以上,旧区改造应达到25%[10]。因此,绿化设计要注重乔、灌、草、藤、花结合,特别提倡垂直绿化,注重立体效果。利用一些藤本、攀援植物,结合花架、景墙等园林建筑,既能遮挡不雅物件,又可形成遮荫棚,为居民提供休息、纳凉处。
3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11]。这种生态化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园林设计师开拓新思路,在设计中注重环境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力求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
3.1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城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体现生态性,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景观,达到好的效果。首先,植物景观应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创造出宜人的自然景观;其次,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活动,充分发挥植物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12];最后,植物的配置要充分科学,建立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2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备的特性[13]。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应重点考虑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强调景观环境形象时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感受,突出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有机联系,以多种处理手法,塑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外部空间。植物丰富的色彩季相变化和外形的不确定性是建筑物所无法比拟的。
4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园林所产生的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或充分体现。因此,发达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及相应管理都非常注重长期规划管理。
我国居住区建设数十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规划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详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指标体系,绿地率最低为30%,小区人均公共绿地最低为1 m2。由于国家标准中对于绿地率的统计并未按实际的植物种植面积来计算,而是沿用了城市规划中的统计方法,所以造成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追求大树,忽视实生苗的使用,反生态的过密种植,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初期高密度种植的植物群落数年后便会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衰退,造成浪费。著名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公园案例——出自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丹·凯利的名作,就由于反生态的高密度种植设计直接导致其从一个获奖名作到面临被拆除的境地。
5小结
居住区的环境是人们日常感受最直接的环境,它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情况,现在很多楼盘都非常重视园林效果,以园林景观作为小区的卖点来销售宣传,而植物的景观状况往往直接决定其效果。
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
6参考文献
[1] 陈昌笃,鲍世行.中国城市化及其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1994,4(1):84-90.
[2] 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程袁华,张延龙.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思考——以深圳市居住区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07,35(15)4514-451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