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渗透、反渗透、RO膜、溶液分层、能量增加、永动机
一、摘要
通过实验,观察到渗透现象和反渗透现象将水提高的事实(增加了水的重力势能),理论上说明100%的截留率,得出能量可以增加的结论。
二、序言
曾今有很多人想过要把水抽到高处,然后用水的势能做功,想要做成永动机,但是都失败了。并由于其他无数想做成永动机的方案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世界在一百多年前公认能量守恒的正确,但是却得不到严格的理论证明。
设想只要把水抽上去,并且不需要能量维持,即可完成永动机。根据渗透现象和反渗透现象做成的装置1能够实现这一设想。本实验的结果支持能量增加论。
三、正文
1、浓度大,渗透压大
“ 如果用一种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植物的表皮层,人造羊皮纸等)将蔗糖溶液和水分子隔开,如果这种半透膜仅允许水分子通过,而糖分子 不能通过,因此糖分子扩散就受到了限制。由于在单位体积内,纯水比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目多一些,所以在单位时间内,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目比离开的多,结果使蔗糖溶液的液面升高。这种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如果我们在蔗糖溶液的液面上施加压力,使两边的液面重新相平,这时水分子从两边穿过的速度完全相等,即达到渗透平衡。这时溶液液面上所施加的压力大小与该溶液的渗透压相等。(也就是说,压力增加的一侧,单位时间内穿过膜的水分子数目会增加。)
如果外加在溶液上的压力超过渗透压,则反而会使溶液中的水向纯水的方向流动,使水的体积增加,这个过程叫反渗透。反渗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或污水处理和溶液的浓缩等方面。”
以上简单而言就是:渗透压大于外压P时,水就会向浓度大的一侧流,即渗透。渗透压小于外压P时,水就会向浓度小的一侧流,即反渗透。膜两侧的一定的浓度差与一定的液面高度差以压力的形式相平衡。(说明一下,密度和浓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层后的上下液密度变化很小,为了简化讨论认为其密度不变,但浓度变化很大。)
“范托夫(Van’t Hoff)综合渗透实验结果,指出了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温度、浓度的关系 V=nRT ③ 或 =cRT ④
从④式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实验证明,即使像蛋白质这样大的分子,其溶液的渗透压也是与小分子一样,由它们的质点数目所决定。必须注意,渗透压只是当溶液与溶剂被半透膜隔开时才会产生。另外,如果半透膜外不是纯水,而是一种较稀的溶液,则稀、浓溶液之间同样也能产生渗透压。 ”引号部分引用书本(略有改动)《无机及分析化学》(引用页码P7~P11)
本文的实验1、2至少也能证明渗透压与浓度正相关,即浓度大,渗透压大。
2、溶液静置分层
将溶液(如蔗糖溶液、味精溶液、淀粉溶液、牛奶溶液、鸡蛋清溶液等等)静置较长时间,会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一方面,物质分子总是不停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有趋于混合均匀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溶剂(水)与溶质(蔗糖或其他)的密度不同,且各物质分子相互间作用力太弱,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大的物质会缓慢的沉到下部。总的效应是:绝大多数溶液静置较长时间会发生分层,下层液浓度比中上层浓度大。
分层以后的液体,上液的浓度接近水,下液的浓度趋于饱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论能量增加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