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鸭传染浆膜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诊断等,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肥西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广大农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鱼塘养鸭。由于鸭源渠道混乱,造成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及蔓延,经济损失严重。
1流行病学
传染性浆膜炎,也叫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败血症和鸭疫综合症,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1]。1932年该病首先在美国的纽约、长岛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发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在亚洲的日本、印度以及我国的苏、浙、皖、冀、鲁、豫等地发病。目前,在世界各地所有的规模性、集约化、现代化的养鸭场(户)均有发生。引起该病的病原菌鸭疫里默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血清型众多,有16种血清型能感染发病,主要是侵害1~8周龄、集中饲养的雏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2发生特点
2~8周龄雏鸭易感,尤其2~3周龄最易感[2]。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鸭舍内环境卫生差、密度大,灰尘粉末、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通风不良等,感染率高达90%,死亡率达5%~80%。塑料尖锐、粗硬,及经皮肤、皮下、肌肉接种疫苗引起皮肤外伤,感染致病;日粮中VA、VE等营养成分不足,肠道感染的鸭群发生球虫病时都可能诱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比较多发。
3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鸭突然死亡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急性病例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或嘴抵地面,腿软弱,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与共济失调[3,4],不食或少食。眼有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常有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濒死出现精神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头颈歪曲和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尾部轻轻摇摆,不久抽搐而死。还有部分小鸭出现阵发性痉挛,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d。4~7周龄雏鸭,病程可达1周或1周以上,且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沉郁、困倦、少食或不食、伏卧、腿软弱、不走动、站立呈犬坐姿势、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运动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少数病鸭出现头颈歪斜,遇有惊扰时,小鸭不断鸣叫,颈部弯转90°左右转圈或倒退。当安静蹲卧或采食饮水时,头颈稍弯曲,伸颈,尤如正常,这样的病鸭能长期存活,但发育不良、消瘦。此外,也有少数病例呈呼吸困难,站立张口呼吸,病鸭消瘦后死亡。还有的病鸭出现跗关节肿胀。俯卧不愿走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