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了栗实象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针对栗实象的危害特点,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栗实象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栗实象;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防治方法
栗实象鼻虫简称栗实象,又叫栗实象甲,是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蛀食果实,严重威胁板栗生产[1],可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恶化害虫越冬基地,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或者采取捕捉成虫、温水泡杀幼虫、药剂熏蒸等措施进行防治[2,3]。
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以幼虫啃食板栗叶子,严重被害地区种子常在短期内被食一空,并诱致菌类寄生,以致采收后难以储存运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形态特征
(1)成虫。雌虫体长6~9mm,黑色。喙圆柱形,前端向下弯曲,褐色,有光泽,长6.5~11.0mm;触角从喙1/3处伸出。雄虫体长5~8mm,触角从喙1/2处伸出。触角膝状,柄节细长,静止时藏于触角沟内。复眼黑色,着生于喙的基部。前胸与头部连接处,前胸背板基部两侧,鞘翅上各有1个由白色鳞片组成的白斑。前胸背板密布刻点。鞘翅长为宽的1.5倍,其上有刻点10条。前胸及鞘翅的刻点均被有无色略透明的鳞片。鞘翅前缘近肩角处有一白色横条,臀角处有一略成钩形的白色斑纹;翅长2/5处有一白色横条,横条和斑纹均为白色鳞片所构成;翅的外缘有白色毛。腹部及足均覆有白色鳞片。腿节内缘近下方有齿1枚,肘节为3节,有爪1对。阳基端为瘦圆形。
(2)卵。椭圆形,长约1.5mm,表面光滑。初产时透明,近孵化时呈乳浊色,一端透明。
(3)幼虫。呈镰刀形弯曲,老熟幼虫体长8.5~12.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黄褐色,口器黑褐色,体多横皱,疏生短毛。
(4)蛹。灰白色,长7~11mm,喙伸向下方。
2生物学特性
栗实象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第3年6~7月在土内化蛹。成虫最早于7月上旬羽化,最迟于10月上旬羽化。8月(即板栗成熟前1个多月)出土。9月为产卵盛期。幼虫在种子内生活1个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离开种子,入土越冬。
初羽化成虫先取食花蜜,以后才以板栗和茅栗的子叶、嫩枝皮为食,栗园中如混生茅栗,成虫多喜在茅栗上活动取食。成虫白天活动,颇敏捷,有假死性,日落后多栖息于栗叶重叠处,趋光性不强。成虫交尾后第2天即可产卵。产卵前,雌虫用喙在板栗球苞上刺孔,深达子叶表层,咬成1.0~1.5mm深近三角形或圆形的刻槽,约需30min再拔出喙将产卵管插入,产卵1粒,也有1次产卵3粒的,产卵部位多集中于果实基部。
3危害特点
由于发生期长,成虫从8月下旬至采收前数日均可产卵。在板栗接近采收时,多在果皮尚未转为红褐色的栗实上产卵,不在果皮已变为红褐色的坚硬的栗实上产卵。因此,卵多集中产于中熟品种及茅栗上。9月中、下旬,中熟品种采收后,即转移到重阳蒲、重阳红等晚熟品种上。10月上旬晚熟品种采收完毕,末期成虫多在栗园附近的茅栗上继续产卵、危害。
栗实象成虫喜在刺束短、稀疏、球肉薄的品种上取食和产卵。据在同一林中观察,刺束长达21.0mm、硬性密生的品种,如焦杂、密刺、早盔,被害率为5.50%~16.98%;而刺束长10mm、分布稀疏可见苞肉的,如薄壳、充良乡、珍珠蒲、烂头观音等,被害率则高达31.76%~68.17%。
不同品种成熟期迟早与被害程度大小有密切关系。成熟早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过成虫危害,如8月末9月初成熟的早熟品种处暑红,被害率在5%以下,而10月上旬成熟的品种重阳蒲、重阳红,则被害率高达44.27%~60.3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栗实象的生物学习性与科学防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