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切薯。原则上切种后尽快播种,以播前1d切薯为佳。切种时淘汰病薯,切刀消毒。切块应多带薯肉,具有2~4个芽眼;切忌切成薄片、过小或挖芽眼。切薯时要严格切刀消毒,切到病薯时要换用消过毒的切刀。消毒的方法有开水煮刀、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刀等。
2.5播种
2.5.1时间。10cm土层平均温度稳定高于8℃开始播种。青海省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2.5.2密度。一般行距60cm,株距18~22cm,种植密度水地为7.50万株/hm2,中高位旱地为8.25万株/hm2。
2.5.3深度。种薯上表面到地表10cm。
2.5.4方法。播种前调整好播种机的行距、株距,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作业,集开沟、点种、覆土起垄一次性完成。要求行直、起垄覆土整齐一致。
2.5.5播量。种薯2 625kg/hm2。
2.6中耕与除草
2.6.1第1次中耕(闷耕)。播种后,目测出苗率到达5%时立即开始,出苗率到达10%以前完成。拖拉机牵引中耕器进行。
2.6.2第2次中耕。苗齐后25d,田间半封垄时开始。拖拉机牵引中耕器进行,同时追施纯N 70kg/hm2。结合第2次中耕进行培土,使垄高达到25~30cm。
2.6.3除草。田间中耕2次,前期杂草已基本得以控制,后期如果草害严重,可喷除草剂化学控制,也可人工辅助除草。
2.7追肥
结合除草松土,喷施0.2%尿素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以促进幼苗迅速生长。开花以后,一般不再施肥,若后期表现脱肥早衰现象,可用磷钾或结合微量元素进行叶面喷施。
2.8灌溉
灌溉以喷灌法或滴灌法为最好,其可控性强,喷水系数均匀,适合大面积不同地势土壤,符合马铃薯需水特性,并且能与追肥相结合,省时省工,土壤不板结。要防止大水漫灌,灌后应立即排水,以防马铃薯腐烂。
2.8.1沟灌。苗出齐后可沟灌1次,注意不能漫垄,量要足。
2.8.2喷灌。约1周喷灌1次,始终保持土壤湿润,提倡超前、足量灌溉。①第1次喷灌。出苗后20~25d,块茎开始形成,第1次喷灌,降水量应达到25mm,土壤相对湿度应达到65%~70%。②第2次喷灌。第1次喷灌完1周后,根系有效深度可达60cm,此时进行第2次喷灌,喷水量应达到30~35mm。③中期灌溉。保持植株水分充足直到下一次灌溉开始。应采取短且频繁的灌溉,以使土壤水分满足植株的需要。④晚期灌溉。作物需水量下降,灌溉时间间隔可以适当拉长。⑤最后1次喷灌。本次灌溉应确保地块松软,易于收获。时间应在收获前15~20d。
2.9病虫害防治
夏伯蒂极易感病,及早、足量、多次喷药化学防治是控制病虫害的关键,生育前期以保护剂为主,后期以治疗剂为主。
2.9.1喷药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经济有效。
2.9.2防治时间。病斑或蚜虫刚刚发生,形成中心病虫株,或出苗后3周内完成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进行1次,共喷5~8次。
2.9.3用药种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克露、敌杀死、蚜虱净、吡虫啉、代森锌、甲霜灵、锰锌等。
2.9.4方法。用拖拉机牵引打药机进行,1d可作业0.15~0.30hm2。
2.10收获
当马铃薯植株生长停止,田间植株茎叶90%以上干枯时,块茎很容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硬,比重增加,干物质含量达最高限度,即为食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减轻生长后期高温的不利影响,提高种性。收获后晾晒2h,然后立即分选包装。分选时应尽量避免撞皮损伤,装包后立即装车运输。窖藏期温度控制在1~4℃之间。
3参考文献
[1] 崔杏青,靳福,郭翠玲,等.豫马铃薯1号及其栽培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0.
[2] 梁远发.马铃薯抗病、高产新品种川芋4号的选育[J].中国马铃薯,1999(2):60.
[3] 梁秀芝,吴瑞香.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及无害化综合栽培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4(S1):137-140.
[4] 刘宝芝.加工型马铃薯大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45,4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薯条专用型马铃薯夏伯蒂标准化栽培技术(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