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岭南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的关系(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四、岭南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特征
(一)民居类型多元化
从事航海的岭南人很早就接受外来文化,使在岭南文化氛围之中发展的岭南建筑景观自古就表现出强烈多样化、多元化倾向。古代中原地区汉族在南迁过程中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建筑技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的岭南人不仅带回了商品,还带回了域外建筑多姿多彩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再加上岭南地形复杂、民族多,所以民居类型繁多。例如粤中的竹筒屋、明字间、三间两廓,粤东潮汕地区的爬狮、四点金,客家的土楼、围垅屋等。这些民居传统建筑都充分糅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特色。
近现代岭南建筑受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响更深,愈加追寻着岭南人固有的世俗——兼容和多元的文化性格。现代岭南建筑的不拘一格、回归自然的造型,正是岭南建筑不断发展、充实的例证。 (二)古建筑设计体现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
特殊的地域铸就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三)建筑构造形式独特
民居之所以能长期生存,就因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融合。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特征,要求室内通透凉快,此外,聚居者有防御等要求,由此创造了许多岭南传统民居的优良形式,充分利用建筑设计构造手段,达到遮阳、隔热、通风、防风、防盗等物质生活功能要求。
例如岭南商住性骑楼建筑,就是根据南方地区的防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其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使顾客可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西关大屋”是适应城镇环境而商业化的需求,把乡村之间两廊的传统住宅改进成向纵、深、高发展。它保持着中轴、中堂、多进的格局。厅之间或厅房之间用天井隔开,大天井常有假山水池和花木盆景。室内外相互渗透,天井给人以安静典雅的气氛,闹中求静、亲切安祥,有利于通风采光。此外,诸如屋檐倾角大,利于雨水倾斜;屋瓦以灰泥紧粘,防台风;建高大石坝,抵御洪水;于屋边系小舟,便于逃生;民居梳式布局,利用冷巷来通风降温等都是岭南建筑解决当地气候环境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由中原南迁的客家民居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多采用围垅式组合。围垅的平面中心是堂屋,两侧称横屋(横屋数量视家族人口而定),后部加围屋。有的民居四角设角楼称四角楼,客家民居平面封闭、聚居性强。广州传统民居以三间两廊式和平面布局进深大、面宽窄的“竹筒屋”为代表,这些以天井(院落)组合的民居以外封闭内开敞的布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湿热地区通风、采光、排水问题,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阴凉。沿海侨乡,由于大家庭逐渐解体,居民转而注重单体住宅的兴建,形成中西合璧的多层住宅。
(四)建筑布局融于自然环境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始自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岭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镇和村落多结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势自由布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御设施完善。城镇格局多为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岭南的古城规划巧妙地把建筑与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为一。如广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园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楼、塔、台、城门高耸入云,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形成了岭南城市风貌的独特意境。岭南古代城镇村落选址多依“风水”为据,按“龙”“穴”“砂”“水”的四大要素布局,为求“藏得风水”,山水要洄漩、拱卫、开合得体,注意对景、借景,以人体的阴阳五行来处理各种关系,有较强的整体性。这也是岭南人使城镇村落适应环境的特殊的构思方法,考虑到通风、排水、御寒、向阳、供水、安全、运输等人们的物质需要,也考虑到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的精神需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浅议岭南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的关系(2)在线全文阅读。
浅议岭南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的关系(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