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性(integrity):指信息是完整的、一致的。即信息在生成、存储、传输或使用过程中未受到非授权的篡改或破坏。
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指合法用户事后无法否认曾发送或接收到信息,或广义地对其行为不可抵赖。
真实性(authenticity):指在信息交互过程中想过关的用户或主体是真实而非假冒或伪装的。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指主体对系统或数据的访问是按照一定规则控制的,避免出现非授权操作或使用。
可用性(availability):分为数据的可用性和系统的可用性。数据的可用性是指授权用户可根据需要随时访问其权限所允许的信息,不会受到干扰或阻碍。系统的可用性是指承载信息的系统按照其预定的规则运行,不会转移到非畅通状态,系统可用性与数据可用性具有密切的联系。
3 信息安全技术
3.1 加密技术
3.1.1 加密技术概述
加密技术能为数据或通信信息流提供机密性。同时,对其他安全机制的实现起主导作用或辅助作用。
加密算法是对消息的一种编码规则,这种规则的编码与译码依赖于称为密钥的参数。用户使用编码规则在密钥控制下把明文消息变为密文,也可以使用译码规则在密钥控制下把密文还原成明文消息。没有正确的密钥无法实现加密解密操作,从而使非授权用户无法还原机密信息。
根据密钥的特点,目前,加密技术分为两种: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对称密码算法有:DES(数据加密标准)及其各种变形、IDEA算法及AES、RC5等。比较著名的非对称密码算法有:RSA、背包密码、Ditter-HeUman、圆曲线算法等。
3.1.2 密码体制
(1)对称密码。在对称密钥体制中,使用的密钥必须完全保密,且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相同,或从加密密钥可推出解密密钥,反之亦可。常见加密标准为DES等,当使用DES时,用户和接受方采用64位密钥对报文加密和解密。DES主要采用替换和移位的方法加密。它用56位密钥对64位二进制数据块进行加密,每次加密可对64位的输入数据进行16轮编码,经一系列替换和移位后,输入的64位原始数据转换成完全不同的64位输出数据。DES算法仅使用最大为64位的标准算术和逻辑运算,运算速度快,密钥生产容易,适合于在当前大多数计算机上用软件方法实现,同时也适合于在专用芯片上实现。
(2)非对称密码。在非对称密码体制中,每个使用密码体制的主体(个人、团体或某系统)均有一对密钥:一个密钥可以公开,称为公钥;另一个密钥则必须保密,称为私钥,且不能从公钥推出私钥。在Internet中使用更多的是非对称密码系统,即公钥系统。常用的公钥加密算法是lISA算法,加密强度很高。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用自己的私钥加密一段与发送数据相关的数据作为数字签名,然后与发送数据一起用接收方密钥加密。当这些密文被接收方收到后,接收方用自己的私钥将密文解密得到发送的数据和发送方的数字签名,然后,用发送方公布的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成功,则确定是由发送方发出的。数字签名每次还与被传送的数据和时间等因素有关。由于加密强度高,而且并不要求通信双方事先要建立某种信任关系或共享某种秘密,因此十分适合Intemet网上使用。 3.2 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也称电子签名,在信息安全中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以及匿名性等方面有重要应用。数字签名包括两个过程:签名者以给定的数据单元进行签名,接收者验证该签名。
数字签名的主要工作方式为:报文发送方从报文文本中生成一个128 bit的散列值(或报文摘要),并用自己的专用密钥对这个散列值进行加密,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然后,这个数字签名将作为报文的附件和报文一起发送给报文的接收方;报文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128 bit位的散列值(或报文摘要),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通过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报文的鉴别和不可抵赖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信息安全技术讨论(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