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危机 主要表现 原因
论文摘要: 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已渗入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如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大量的学者研究初高中群体较多于大学生群体。本文在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危机的干预对策,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2.53亿人,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高中群体39%,其次是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1]。我国大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8—2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后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对待世界、人生能够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于善与恶等道德问题作出的判断和抉择并不稳定,会因外力或某些内部因素的干扰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西方多元价值观、道德观,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对大学生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判断就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多元的价值观、道德观可能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道德的个性化,使个体误以为道德选择可以多元化,从而动摇其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信念,使之陷入持久的迷惘、失落之中。
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主要表现
1.1诚信危机
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为我们构建起一个虚拟社会,个体们以符号形式生存于网络空间,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肆无忌惮地操作,欺骗、谎言等变得平常。虚拟性催生的不诚信逐渐向现实中蔓延,使得大学生利用网络考试作弊、QQ诈骗等现象不断涌现。
1.2道德价值取向错位
网络起源于美国,兴起于西方。互联网一整套的技术标准、规范全部由西方国家制定,英语顺势成为互联网的通用语言。所以,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正是这种绝对的话语权,为某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倾销其价值观、生活方式提供了便利条件。[2]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渗透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产生迷惑,出现迟疑与困惑,使得道德观和价值取向错位[3]。
1.3网络犯罪滋生并发展
来自于媒体、杂志等大量的案例表明部分大学生参与了网络犯罪。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小到侵入他人电脑偷窥文件,大到破译银行密码侵占他人财产,更有甚者参与散布谣言造成社会恐慌,充当黑客攻击政府网站。有些调查在问及大学生如何看待“黑客”问题时,部分学生竟选择“崇拜”、“羡慕”[3]。而这种种违法行为的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利益驱使,企图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有的则出于炫耀技术、哗众取宠的心理,这些都是大学生群体上网心理不成熟和网络道德缺乏的典型反映。
1.4自我中心和人格的冲突
人机交互的形式为大学生排遣孤独、忘却现实压力、发泄心中郁闷创造了一个隐蔽的环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不良心理情绪,但长期的“人机对话”也会使大学生脱离现实群体,迷失自我,变得冷漠和自私。有些大学生因缺乏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转换的调节能力,变得网下自我封闭、少言寡语,网上则激情勃发、任意妄为,“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最终导致双重人格的冲突和人的异化。
2.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原因
2.1道德规范的的不完善
互联网本身没有边际,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的国家领导,迄今为止,互联网上没有通行的国际法规,所以发生犯罪没有处理的依据,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屡见不鲜。因为国家内部的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一些投机分子便在这种虚拟空间中危害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也陷于困境,网络行为具有的“虚拟性”,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很难对个体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审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计算机浅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在线全文阅读。
浅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