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节点定义和组织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依据Internet网络结构进行的。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这些定义和组织方式,我们只是为了简单起见,未考虑其他因素。在定义和组织节点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尽量利用网络环境信息,为在定义组织好的覆盖网上实现负载均衡和相应路由提供有利条件。
2 分级负载均衡
当前投入使用CDN系统几乎都是分布式CDN节点加集中控制和全局负载均衡模式的。不论采用那种具体方法,实现全局均衡都必须获取全局负载信息和网络状态信息,在CDN系统规模足够大的时候,这些信息的获取、分析和传输开销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从实际应用调查中发现,实际上,当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存在多个CDN内容服务节点时,该自治系统内用户的内容请求几乎不会被重定向到该自治系统以外的CDN内容服务节点。所以,对于这种场合,实行全局均衡带来了不必要的开销。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只是在自治系统内部实现负载均衡。这就是提出分级均衡思想的出发点。
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网络环境和不同业务特点的CDN网,存在不同的最佳均衡策略。本节以下内容提出了一个在CDN分层覆盖网结构下的分级均衡策略,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内容路由算法,而是针对大型CDN网实现有效负载均衡的策略。
3 总结
采用分层结构CDN覆盖网及分级均衡策略,可以避免传统的基于DNS全局重定向机制CDN网的主要弊端,可大大加快内容路由过程。当然这也带来构建分层结构CDN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CDN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快速发展。分层CDN覆盖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分级均衡还是一个理论雏形,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并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的验证和不断修正发展。
参考文献
[1]?URL: http://www.akamai.com. 2005,(6).
[2]?“CDN技术白皮书”, http://www.chinacache.com/services/white_page.htm 2005,(6).
[3]?方银旺,赵问道.“CDN内容交换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1).
[4]?White Paper.“The Ins and Outs of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Stanford University, 2001.
[5]?D. G. Andersen, H. Balakrishnan, M. F. Kaashoek, and R. Morris, “Resilient Overlay Networks,” Proc. 18th ACM SOSP, Oct. 2001.
[6]?刘皓.负载均衡技术概览.http://software.szwindow.net.cn/tecdata/web/, 200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计算机分层结构CDN的负载均衡(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