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银行执法监察工作十余年不断发展,始终围绕服务中心工作,查找风险隐患,完善制度建设,但受固有观念僵化和机制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转型升级。
(一)短期效益问题
受基层监察力量薄弱、思想畏难等影响,部分监察部门容易出现追求短期效益问题,存在对有些部门几年不查,而对有些部门一年几查的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监察成本,使得部分风险难以暴露,形成风险“盲区”和“死角”。
(二)定位模糊问题
执法监察与业务检查和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交叉,但又有区别,容易使监察主体出现定位模糊的问题。监察主体对执法监察一旦定位不清,将直接影响执法监察效果。
(三)力量薄弱问题
基层人民银行监察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监察力量薄弱的问题。随着执法监察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业务操作越来越专业,现有监察力量难以高效完成。同时,特定执法监察项目中,监察部门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独立实施执法监察项目也难取得良好效果。
(四)方式单一问题
目前,执法监察工作主要采用“听、看、查、谈”的方式开展,其中以查为主,实施主体以上级监察部门或同级监察部门为主,监察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各类执法监察项目要求。如,开展窗口服务质量执法监察,应突出“访”的作用;或基建项目工程造价执法监察,专业性较强,应引入专业第三方开展监察。
(五)标准不清问题
对执法监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突出定性评价,标准模糊,被监察对象间的差异性不明显,同质项目执法监察工作容易出现共性问题多,个性问题少的情况,加之同事间碍于情面,逼得执法监察现场沦为“走过场”,使执法监察结论实效性大为削弱。
(六)追责困难问题
执法监察工作往往出现查找问题易,追究责任难的现象。一方面是“好人”思想严重,监督和问责难以到位;另一方面执法监察工作缺少明晰的责任认定体系,相关规章问责部分较为模糊,难以对失职行为作出清晰的界定。
三、基层人民银行执法监察转型路径选择
为适应新常态下依法行政的工作要求,基层人民银行执法监察工作进行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而如何成功转型则需全面考虑人民银行执法监察工作的特点,消除现有执法监察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保证有效执法监察要素齐全,模块化式的开展转型工作。
(一)执法监察项目由碎片模式向整体模式转型
加强对执法监察立项工作的统筹领导,尤其是行政“一把手”,要切实肩负执法监察工作的“主体责任”,对风险情况有整体掌控和预判,将有效的监察资源效益最大化,切实发挥执法监察工作的预防和纠正作用。同时,对执法监察项目做长远规划,着重加强要害部门、要害岗位、要害人员的执法监察力度,实现周期性监察,避免项目碎片化带来的风险防控漏洞,利用监察项目的广泛性达到风险排查全覆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依法行政理念下基层央行执法监察转型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