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学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而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该理论融合了多个学科,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经济现象。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因而,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我国股市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则更为必要。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一、引言
中国股票市场虽已有一段时间的发展,但相比较国外,我国股票市场仍然年轻和不成熟。资本市场近来产生了大量“投资异常现象”,这一现象挑战和质疑了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现代投资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开始兴起。行为金融学理论主要研究投资者在非理性假设下的投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理性投资是有限的,力争在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的情况下对股市的异常波动做出合理解释。我国股市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不健全、股票价格波动大,投资者抱着投机、赌博等心理参与投资,且以散户为主,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以个体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上非理性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目标在于揭示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学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动的所有因素中,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巨大影响。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每个投资者之间的决策具有相关性。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假说说明了,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拥有不充分信息资源,并且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并不成立。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和讨论我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于进一步分析明确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从众行为、信息反应过度与不足等投资异象,从而防范和减少投资者在市场上的非理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行为金融学理论下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下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大部分为不充分的理性,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过分自信;厌恶损失;羊群行为;后悔心理。
1.过分自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对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有过分的信心,认为自己有最大概率得到期望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此外,投资者对于外部性因素的影响和干预并不敏感。目前,我国证券化的总体水平和股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都较低,专业的咨询机构还十分匮乏,这些因素造成投资者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从而造成盲目、非理性投资。
2.厌恶损失。其特点为“持亏卖盈”,即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厌恶心理”导致的投资者的行为。这种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股市投资者在赢利时急于立即将持有的股票卖出,在亏损时却长期持有不愿脱手,而且容易过分寄希望于对想要的价格。当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会是风险回避者,通常选择较早卖出股票锁定利润;反之,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就变为风险偏好者,通常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
3.羊群行為。投资者跟风、从众的思想,是信息连锁反应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往往在个体投资者依据其他投资行为主体的选择而采取类似的投资策略时就会产生。个体投资者往往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而去跟随他人的行为,即使按理性分析,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策略。
4.后悔心理。投资者在做出错误决策之后,往往会因为自己未做出本能够做出的更优选择而悔恨,且这种悔恨会使得投资者进一步做出更加不理性的行为。股价下跌时,个体投资者常常会后悔高价买入,为拉低成本,常会在下跌过程中补仓,这种决策并非基于对股票的理性分析,而更多的原因在于上一次决策的失误。很明显,结果会变得更加糟糕。
(二)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理性客观地评估资产价值;其次,即使有不理性的投资者存在,由于交易产生的随机性,因此也通常可以互相抵消,使得最终的资产价格不受影响;最后,即使投资者具有相关的非理性行为,在市场中也有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理性的套期保值者,理性的套期保值者会消除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对价格的影响。但在现实情况中,投资者大都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四、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成因
(一)投资者的个人因素
1.投资者信息认知偏差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把市场分为三类:弱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在此假设下,新的市场信息出现后,证券市场的价格总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此信息做出反应,任何投资者无法利用各种分析手段获取超额收益。但是,市场并不是严格有效的,例如我国的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弱有效市场,因此投资者通常会对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者迟钝。此外,其他影响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因素也是造成信息认知偏差的内在原因。
与此同时,市场由于监管和运行体制的不完善而充斥的各种不同的噪音信息也进一步造成了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的偏差。
2.投资者心理判断偏差
首先,盲目自信的心理偏差使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繁荣阶段往往过于高估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股市前景,从而使决策存在着更强的非理性,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其次,重视熟悉事物的偏差使得投资者容易以当前或熟悉的事物为标准对其他因素进行评价或预测,这种偏差极易导致心理误判;再次,回避损失心理偏差,即投资者在形成决策时往往会形成一个“心理会计”效应,例如,股票投资者往往急于快速卖出上涨股票而长时间持有下跌股票,从而可以降低损失;最后,避免后悔心理的偏差使得投资者在决策时通常会更加偏好委托他人投资、联合投资等从众的投资行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