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2005年开展了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以来,不断的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外资银行的加入和我国金融的逐渐开放,也开始利用资产证券化来增强竞争力。但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风险较大。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历程,并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资产证券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资产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其受到了许多投资者的喜爱。资产证券化的完整融资过程需要有许多的参与者分工,参与者由发起人、托管人、投资者、特殊目的机构(SPV)、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服务机构和投资银行等组成。基本运作过程是:原始权益人通过特殊目的机构将现金流资产组合成资产池,经过信用增级和评级后通过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募集资金购买原始权益人转让的资产,最后向原始债务人收款支付给投资者。以下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运作流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动因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中介,为了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必须拥有良好的资金流动性,不能因为经营的不稳定而出现流动性风险。信贷资产作为银行的主要资产,也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如果银行的长期负债较少,而长期的信贷资产较多的话,容易导致资金的错配,增加流动性风险。在通过资产证券化后能将银行风险分化,由各种不同的机构去承担,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加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等,提高了银行的经营能力。
我国银行在目前宽松的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不断的增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是信贷资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因此,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途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十分好的选择,同时也将银行面临的部分信贷风险转移出去了。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证券化后,将短期内收不回的长期贷款变现,增加了资金的周转率,提高了银行的收益水平。
三,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试点重启以来,国内资产证券化进展逐步加快,但其中仍潜藏着一些问题:
(一)资产证券化的立法不统一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法律条件。资产证券化是多种制度环境中金融创新下的产物,难以在单一的一项法律下获得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国外发展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法律环境上,没有建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资产证券化在涉及到融资的过程中,必然会和金融市场中的部门产生不同的法律纠纷,在没有建立资产证券化发展所需的独立法律和规范,在解决这些法律纠纷时将显得力不从心。
(二)信用评级不够规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