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伊利与光明海外战略的差异化
尽管伊利集团和光明食品海外战略的目的相似,然而,它们在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及选取的目标企业上却有所差异。
一是伊利集团走内外并行之路,而光明食品以海外布局为主。伊利集团在发展中重点掌控国内奶源,同时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以世界资源作为中国市场,基本采取内外战略布局并行的发展路径。而从光明来看,继光明食品集团2010年欲收购澳大利亚糖企CSR失败之后,2010年7月,光明乳业成功收购了新西兰Synlait牛奶51%的股权并于2013年7月在新西兰正式挂牌上市,创造了我国首起乳企海外并购。随后,2010年11月和2011年1月,光明食品连续收购英国UB公司和美国GNC均以失败告终。2011年3月,光明食品对法国Yoplait酸奶的收购败于通用磨坊。2011年8月,光明食品成功收购澳大利亚Manassen食品75%的股权。2012年5月,光明食品成功收购英国Weetabix食品公司60%股权。2012年6月,光明食品旗下的上海糖酒集团完成了对法国Diva波尔多葡萄酒公司70%股权收购的股权交割仪式。2013年9月,光明食品欲以约合人民币100亿元的价格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生产商Tunva公司。这9起海外并购案例均体现了光明食品的海外扩张战略。
二是伊利集团以战略合作为主,而光明食品以并购为主。从伊利来看,2012年12月,伊利发布公告称其将投资约折合人民币11.03亿元以通过下属境外全资子公司的伊利国际发展与香港金港商贸实现对新西兰大洋洲乳业100%股权的购买,并拟通过大洋洲乳业在新西兰建设年产达4.7万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项目。2013年4月,该项目获得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与我国国家发改委的批准。2013年7月,伊利与拥有众多大型农场和丰富奶源资源的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公司正式达成了战略合作。2013年11月,伊利第三次出手海外与意大利最大乳企斯嘉达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伊利2013年连续三次海外出手中仅有一次是为了在海外建立乳品生产基地而采取的全资并购,其余两次均是与海外大型乳企达成战略合作。而光明在2010-2012年间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9起海外发展项目均采用并购形式。
三是伊利集团的海外战略专攻乳品行业,而光明食品的海外战略则涉足休闲食品、乳品、糖类和酒类等多个行业。伊利集团是一家以乳品为核心的乳制品企业,因此,其海外战略基本以全球奶业资源布局为主。而光明食品则是一家综合乳品、休闲食品、罐头食品、糖类和酒类生产的食品产业集团,2010-2012年间,光明食品集团共参与9起海外并购,其中对英国最大饼干生产商UB公司、美国维生素连锁零售店GNC、澳大利亚知名食品企业Manassen食品和英国早餐麦片品牌制造商Weetabix食品公司的4起收购为休闲食品并购,对新西兰Synlait牛奶、法国Yoplait酸奶及以色列Tunva公司的3起并购为乳企并购,1起为糖业并购,1起为酒业并购,可见光明食品对乳制品和休闲食品都较为重视。
四是伊利集团与光明食品在海外发展中所选取的目标企业的行业地位有所差异,且针对不同目标企业所采取的海外战略亦有所差异。伊利集团的三次海外布局中所涉及的两家乳企处于行业中绝对领先地位,对在当地和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DFA公司和斯嘉达公司均以战略合作方式完成,而另一家在行业中非绝对领先地位的企业则以全资收购形式完成。而光明所完成的8起海外发展项目中分别有4起成功和4起失败的并购,其中所涉及的目标企业大部分处于行业中绝对领先地位,例如并购对象UB公司为英国最大饼干生产商、法国Yoplait酸奶为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等,少部分则属于一般领先企业,如Synlait牛奶为新西兰五大独立牛奶加工商之一等,对一般领先企业的并购基本均能成功,而对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的目标企业的并购则以失败居多,如对英国UB公司的收购以失败告终。且对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的部分企业的成功并购也付出了较为高昂的代价,如光明食品对英国第二大早餐麦片品牌制造商Weetabix食品公司的成功收购创造了我国最贵的食品企业海外收购案。
三、对中国食品企业海外战略选择的启示
(一)合理明确战略目标
从我国食品企业自身出发,合理明确海外战略的发展目标,将是海外战略实施的必要前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食品企业的兼并重组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国外大型跨国集团进军中国食品市场,如近期日本明治乳业在宣布退出我国奶粉市场之后又强势回归进入我国鲜奶和酸奶市场,我国食品企业谋求全球布局,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实施海外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选择。此外,我国国企在国内发展中的非完全市场竞争,导致其在实施海外战略时也未能完全遵循商业规律与市场状况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而西方国家往往怀疑我国国企的海外并购是为了窃取技术与品牌,对国企海外并购持排斥心理,例如光明的几次海外并购失败均有源于其国企背景的因素,而伊利的海外布局则明确了扩大奶源和实现生产技术合作的目标。
(二)适当选择战略模式
根据对伊利和光明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对处于行业不同地位的食品企业实施不同的战略模式,有助于我国食品企业海外战略的有效实施。由于食品企业关乎民生的行业特殊性,而我国食品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力的相对薄弱和目标企业国家出于对品牌保护的民族情结的干扰,对于居绝对领先地位的食品企业以并购形式往往难以成功。例如,光明食品的几次海外收购中,对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食品业的并购往往以失败告终。此时,若借鉴伊利集团的经验,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实现与海外大型跨国食品集团在生产和技术上的合作,实现海外布局也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同时,对于并非绝对领先的食品企业,考虑自身的竞争实力,以并购模式实现海外布局亦是恰当的选择,例如光明对Synlait牛奶的并购,有助于降低原料成本,实现资源互补,达到经营、研发和财务方面的协同效应。
(三)综合提升自身能力
我国食品企业所具备的各项能力是海外战略成功实施的必要保障,为此,在我国食品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的状况下,综合提升我国食品企业的知名度、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等各方面的企业能力是有效实施海外战略的条件。根据前述比较分析可知,我国食品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还相对较低,导致其在海外收购竞标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即使出资雄厚,但由于目标企业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整合能力持有怀疑态度,往往不愿意信任和认可我国企业在收购以后能够有效地对目标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和整合能力。例如,斯嘉达CEO在与伊利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曾表明,“伊利作为中国乳业中的第一品牌,正是其一直找寻的合作伙伴”。而光明在对Yoplait的收购中以高于竞争对手的报价却败于美国通用磨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两大食品企业海外战略选择及其启示——以伊利与光明的比较为(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