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竞
摘要:“人人皆可成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从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接融合参与培养、提升师资水平、畅通进出口渠道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促进职教事业繁荣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标准;对接;师资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yxm802);安徽省职成教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CB12048)
作者简介:程竞,女,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21-03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给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广阔空间,也引发了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习近平就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委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2]由此可见,“人人皆可成才”、“崇尚一技之长”是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办好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水平。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观念歧视、政策导向不利及办学环境失衡是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观念上,人们往往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差别也很大,但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却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在招生体制上,重点院校“掐尖”,职业院校“掐尾”,高职院校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末端,成为高考生的“无奈选择”。在用人待遇上,职业院校“技能型”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一般都比不上“学历型”毕业生。由此形成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观念的偏见与歧视,有国家政策导向的客观原因,有长期以来传统观念影响的主观原因,同时,也有劳动和劳动者在当前焦躁的社会风气下没有得到应有尊重的社会原因,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中国真正做到职业教育受人尊重,受人亲睐还有待于多方面的努力。全国职教会议召开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下简称“《决定》”),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并把职业教育列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终于迎来了创新大发展的春天,青年人终于有了人人出彩展示的舞台。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发展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一、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模式、教学质量。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既具有行业性和区域性,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又具有技术技能性,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评定,在于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针对性指以职业价值为主要追求目标,能运用知识与技术,满足行业和职业专门人才需求;适应性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3]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如何设定,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导者,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引入社会评价制度,形成社会、用人单位、学校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的标准更加科学、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应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以技术技能竞赛为抓手,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综合评价机制。政府部门发挥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作用,督查经费投入及办学条件与否,开展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参与行业、企业、社会等教育质量评估,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优质的全面服务,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二、对接融合参与人才培养
国务院《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4]“三对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
(一)强化行业指导
教育部先后组建59个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制订相关行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涵盖国民经济各门类,聘请行业专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指导作用,2600多名专家充实行业指导力量,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与规范。
(二)深化企业参与
《决定》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学生实习、派遣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等;完善行业合作机制,以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目前,全国已建立700多个集行业、学校和企业于一体的职教集团,形成密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相信将来会更好地解决产教融合问题,促进企业需求与人才技术技能的无缝对接。过去的改革已经证明,校企合作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5],但企业的社会责任,即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等还有待加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人人皆可成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透视与反思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