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红
摘要:如何使德育教学具有时效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对职业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难题。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准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生活出发,创建以生活素材为基础、情感体验为手段、认识提升为核心的情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职业学校深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学校;德育;情境教学;生活体验
作者简介:张国红,女,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59-03
一、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低下
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填鸭式”、“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解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思想政治课,学生往往因为无法感受教师的所说内容而与教师产生共呜,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对很多内容有所怀疑,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材上好多案例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高大上”,学生感觉与自己无关。案例基本上都贴上了成功的标签,都是通过努力然后取得好的成果,学生读了案例难以产生共鸣。好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甚至与平时所见所闻相矛盾,因而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普遍感觉是别人的事,离自己很远。
(三)学生厌烦说教,对德育课的认识出现偏差
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课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技能和本领,没有多少用处,在家常听家长讲道理,在学校也常听领导、老师们讲一些鼓励、鞭策的话,觉得道理都懂,无须赘述。对有些学生来说,德育课就是休息课、开小差课。
二、德育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体验式教学较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1]来源于生活的德育情境教学体系主要是发挥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强调来自于生活的德育行动和体验,在反思传统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德育教育理念。日常生活性、自我性和生成性是转变德育模式的主要方式,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贴近学生,面对真实的社会现状,在对日常生活体验过程中育德,学生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亲身体验和认识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感悟身边的美,德育才具有真实性、能动性、自主性和超越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德育情境
根据德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兴趣和情感,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分析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入手,来认知真、善、美。正如杜威所讲的德育教学的“三位一体”,把“现实生活”、“教材”、“方法”三位合称为“学校德育”一体,把德育教育变为社会教育。[2]让德育课程提高社会价值,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导。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学的一门德育课程,这门教材共5个单元12课,笔者将这12课的次序做了调整,将每课分成若干个小模块,就拿前5课来说,将第5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作为第一课,将本课分成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这3个小模块;将第三课“知荣辱,有道德”作为第二课,分成的模块是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将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和第二课“展现自己的职业风采”分成文明礼貌篇、团结互助篇、诚实守信篇;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分成辛勤劳动篇、爱岗敬业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分别分成的模块有环境美、和谐社区篇、遵纪守法篇、好人好事篇、孝顺篇、公民篇、公平公正篇、民主篇、正义篇、法治篇、发展篇、理想篇、自由平等篇、崇尚科学篇、服务人民篇、爱国篇等,每个小模块用言简意赅、耳熟能详、学生易于接受的字眼来命题,第一节课将本学期的模块教学规划告知学生,每节课下课前老师布置模块,课后学生根据模块完成任务,自己寻找身边素材,自己根据模块要求拍照片、录像、录音、表演情景剧、讲故事、小组表演等。下节课上课前40分钟学生呈现,每堂课设立小组长和记录员,后40分钟评价和老师讲解,每个学生都必须加入到模块教学中来,所有的案例和情境都是由学生收集身边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做中学”是情境教学的核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3]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德育认识只有渗透深厚的道德情感体验,才能感悟道德行为规律和道德关系,在道德实践中更加自觉。
(二)引导生活体验,坚持知行合一
情境教学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根据模块给出命题,布置任务,学生根据命题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生自己去学校、社会上寻找“剧本”,不限制“剧本”呈现的方式,录像、录音、动画、文字呈现、实物讲解、情景模拟、故事讲述、团队表演等。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教师根据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意识的设计命题,并根据学生的呈现有目的地引导和指导,由浅至深,由易至难,有步骤、有预见地进行,确保学生沿着自我教育的正确方向展开,始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2)开放性原则。在命题下,不限制角度、思想、方式,这样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想和以往生活的积累,教师更能洞察学生的道德状况、思想认识,走近学生心灵,解开心理疑惑,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命题;(3)实践互动性原则。全班同学都参加到同一个命题,都必须在生活中找情境,都必须呈现并进行评价,自我体验的过程能让学生产生身体、心理互动和思想认同,从而正视自我、完善自我,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4)积极性原则。教师设计命题时就已经给命题进行定位,譬如命题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学生去找的都是关于主题美的、好的一面,正如罗丹曾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传递正能量;(5)和谐发展原则。通过多元化的自评、互评、他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形成了相互沟通交流、互相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发展的班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基于生活体验的德育情境教学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