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在合作共同体中扮演者一种总指挥的角色,是企业与学校间合作的桥梁与宏观调控者。政府基于对职业院校与市场经济的意图与需求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为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将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职业院校与企业,增加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
2.企业在合作共同体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影响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在合作共同体中,企业应该积极参校企合作,主动走进学校,由表面合作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和合作项目的开展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发挥职业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囊团的作用。
3.职业院校在合作共同体中起着主体的作用。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推动者,职业院校应紧扣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职业院校需要找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奋点”与“切入点”,主动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就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实施保障:建立灵活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
建立灵活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利益分享机制、协商交往机制与监督保障机制三大机制。三大机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协商交往机制旨在找到利益共同点,共同利益是三方合作的前提,利益分享机制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强调利益的差异性,监督保障机制是“无形的手”,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
协商交往机制最初是用于政府、公会与企业三方劳动关系领域,将劳动关系中的协商机制移植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来,主要指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三方合作机制。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制定政策时,通过与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使其参与决策制定,三方通过协商找到“利益共同点”,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利益分享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观,基于社会主义经济主体与经济利益的多元性,强调个体的差异性。[8]基于各相关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所做贡献的不同,所创造的利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益分享机制打破原来浑水摸鱼的局面,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的贡献的多少决定其所获利益的多少,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促进相关主体从利益冲突转向合作共生。
监督保障机制的行为主体主要是针对政府而言,政府需要为校企合作搭建有效平台,既保障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也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对积极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奖励措施。另外,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监督,避免企业“搭便车”的现象,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应该担负的责任,为校企合作建立严格的标准,政府监督保障机制的构建旨在促使校企合作由政府驱动走向自主合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吴晓英,朱德全.均衡与自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变革[J].职教论坛,2014(6):60.
[2]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0-02-19.
[3]刘佳龙.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3(5):4.
[4]赵蒙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现象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2(2):14.
[5]徐晓风,张艳涛.“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的普遍原则[J].北方论丛,2006(2):115-117.
[6][加]安娜·基洛娃.孩子:学校里的“陌生人”—新移民孩子在学校的体验世界[J].教育研究,2013(4):128.
[7][加]査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7.
[8]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5.
[责任编辑曹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批判与求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现象学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