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言表达的作用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教学语言生硬,缺乏情感,音频单调,容易引起听觉疲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一名优秀的教师讲课的语言应该充满激情,声音富有磁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师生距离,一步步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
二、语言表达是教师的职业基本功
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源于对职业的热爱,只有爱岗敬业,对学生充满爱,才会有朴实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教师要以情感人,用正能量来感染学生,幽默、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保证教学效果;要运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强化语言表达。如果教师表情自信、亲切,情感表达自然、得体,就能进一步强化教学语言的表达。
三、合理利用声音的大小调节教学语言
教师说话的音量各不相同,如果嗓门儿太高,学生会感到刺激太大,心神不宁,极易出现烦躁情绪,影响收取信息和及时反馈。反之,如果教师说话声音太小,柔声细语,达不到必需的音量,学生就听不清楚。适宜的声音大小应该是使教室里的每位学生都能听清楚,感觉舒适。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反复练习。教师要练就自我“监听”的硬本事,对自己说话的声音大小、声调高低、语速快慢随时进行调整。
四、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语速
教师的教学语速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语速过快,则学生不容易记忆和领会;语速过慢,则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容易导致学生精力涣散。教师的语速应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1.教学对象
教师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阅历的教学对象,教学语速应适时调整。学生的年龄是决定教学语速的重要因素。例如,技校学生年龄较小,接收信息快,教师的语速可以相对快一些;而社会培训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减弱,有的脱离课堂学习的形式较久,反应相对较慢,因而,教师的语速可以慢一些。
2.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语速。一些专业课概念性较强、原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语速就要略缓。而讲解浅显易懂的内容时,语速就要快一些,学生听明白了、记住了,就能保证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
教师的语速要根据上课空间、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室内外的环境以及噪声的情况进行调整。在安静的教室里讲授专业理论课和在机器轰鸣的车间上操作课,语速是不一样的,前者语速可以快些,后者语速就要慢些,便于学生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接受和理解教学信息。
五、教师要用节奏来体现教学语言的美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