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为了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信息工程学院还加强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建学院、联合培养的形式尽可能地吸纳世界前沿研究成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应用课程培训体系。目前,信息工程学院已经与德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出国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2.1.3 健全培养管理体系,以服务考核为手段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的转型实践和培训并不是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为了保证教师的实践锻炼和实践培训有好的效果,信息工程学院注重对教师转型过程的管理和跟踪督导,要求参加实践的教师都要签订《实践目标责任书》。此外,信息工程学院还成立服务考核小组,对参加实践转型的教师进行跟踪服务和考核,及时解决教师在实践锻炼和培训当中遇到的问题,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议,将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岗位津贴、评优评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转型的长效机制,规定教师每3年至少要到相关企业和机构进行3个月的培训,持续提升教师的转型发展水平。
2.2 完善转型激励机制,以资金政策倾斜为主线
在学校和信息工程学院的转型发展中,教师也承载了诸多压力,如何让压力变成动力,需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保证机制[1],需要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为此学院出台了《黄淮学院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和奖励措施》,规定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和骨干教师选拔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在参加双师教师培训期间享受在校教师同等的待遇,对取得相关专业和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经济奖励。
2014年,黄淮学院制定新的分配制度《黄淮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明显提高了实践教学教师的收入,并重新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水平的《黄淮学院教师考评管理办法》,更加凸显了双师型教师的待遇。2013—2014年,黄淮学院从学校层面到院系级层面共梳理200多项管理制度,去除不符合应用型办学发展的条文,增加符合应用型办学要求的相关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的修订显示了黄淮学院办好应用型大学的决心和信心,为教师的顺利转型奠定了基础。
2.3 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以合作和创业为主轴
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教师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型就将变成一句空话,因此瞄准市场需求,寻找企业载体,搭建一些平台,是实现教师转型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校层面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和各级各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机构,并以此为依托结合合作联盟单位,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工作室或教学车间,把企业引入校园,让专业教师成为企业工程师,让企业真实项目进入课堂,让学生进生产一线,在项目的研发设计中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成长;其次,在院系层面,信息工程学院引进北京中锐咨华科技有限公司、天中驿站网等30多家企业在校内进行项目开发与生产实践,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平台与项目开发平台,此外黄淮学院还建立技术转化和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为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产业转化的途径并且鼓励教师自主创业,要求每一个院系都要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并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和办公设施等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调动基层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应用研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快教师的转型。
3 对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转型发展探索的思考
信息工程学院对教师转型发展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 尽快构建一套多元高效的评价机制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历史因素的制约下,学校现行的评价机制强调对教师的规范管理,忽视教师个体持续发展和个性成长的要求并且评价指标偏重科研创造,较少关注实践应用,已不能适应应用型大学教师转型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与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首先,评价机制的考核要全面,对转型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查他们的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还应考查他们的实践技能以及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成果等,还要把品德品质、进取精神和社会服务经历作为评估的重要方面;其次,要实行分类、分层考核,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教师自身职业意愿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甚至可以尝试有些高校已经试行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2],在职称评定上允许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进行并逐步提高教学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对一些应用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甚至可以不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考核。
3.2 加大教师转型培养的投入
最近几年,信息工程学院虽然采用奖励和补贴的手段促进了教师的积极转型,但是相对于学校的硬件发展速度,对教师转型培养的投入还有点低。黄淮学院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矛盾多、困难大、教师待遇较低,同时由于学校快速发展,近几年突击引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生活压力较大,因此学校规定对拿到相关专业和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1 000元的奖励,但这对于考取这些证书的花费来说相对不足。
4 结 语
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已对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多年探索,融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在教师的转型方面已有较大提升,同时通过教师的转型带动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水平、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目标,以教师转型提升为突破,建设一支适应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冰, 陈兆金.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 天中学刊, 2014(6): 117-122.
[2] 亓小林, 孙婷婷.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 A 学校为例[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21): 26-33.
(编辑:宋文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的教师转型发展探索(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