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东,刘海见,祁 薇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基础部, 辽宁 大连 116018)
摘 要:针对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把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与标准分制度有机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计算标准分时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具体实施措施,提出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标准化成绩评价算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形成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平时成绩;标准分;评价方法;算法
第一作者简介:徐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xudong_1992@163.com。
0 引 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高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属于多专业、多班次、分散师资的通识基础教育,现行成绩评价方法与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又能统一标准,实现对学生成绩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课程成绩评价策略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目前,世界通用的两种考核评分制度一是原始分制度,二是标准分制度。标准分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各国广泛采用的比较科学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其主要着眼于团体中考生个体成绩的区分,目的在于将个人考试的成绩与他人作比较,明确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以便对考生进行层次划分、排序[1-2]。
目前流行的标准分算法大多直接建立在单次考试原始分基础之上,对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的情况,如果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作为基础的原始分不够公平和客观,则这种标准分方法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1.1 任课教师的个性化差异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公共计算机课程覆盖面广,开课专业和授课教师多,学生基础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上会有个性化差异,有的教师标准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平时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在统一考核标准下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1.2 阶段性测试的有效性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期中考试和阶段测验时,监考的标准通常可能比期末考试宽松,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诚信度、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平。
1.3 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太小
现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平时成绩大多只占总成绩的20%以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以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太小,对实施标准化评价不利。
1.4 成绩分布的不合理性对成绩评价的影响
通常,平时成绩普遍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没有科学划定学生成绩分布,合理的成绩分析曲线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如果使单个班次内的单科成绩分析曲线达到正态分布标准,则要求任课教师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把握一定的宏观性。
2 基于标准分的平时成绩评价方案
为了解决平时成绩客观性、公平性的问题,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多年探索,通过相关任课教师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找到了一种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成绩评价办法,这种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先分离再统筹的方式。平时成绩可以监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应该在总成绩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与此对应,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平时成绩评定的标准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期末考试在相同时间,全院集中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成绩取得的客观、公平,对考试成绩一般只需做分数的正态化修正,但由于单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必须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进行有机结合以修正这些误差。
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经正态化修正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曲线完成,尽量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误差率降至最低。经过实践验证,本方法基本达到既定要求,较公正、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学业水平。
2.1 期末总成绩评定标准
公共计算机课程大多具有理论加实践的特性,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想的比例设置为5:5是合理的,考虑到成绩评定改革应稳中求进,教师在实施方案中可设置为3:7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均以标准分体现。其中,笔试使用网络题库随机抽题,网络题库中的试题类型已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试题难度、知识点分布、题量等均能达到考核要求且试题逐年更新,保证实效性。期末考试成绩按70%的比例记录并进行正态化修正,再加上30%的平时成绩标准分,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2.2 平时成绩各子环节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成绩、两次阶段性测试成绩、随堂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其中,期中考试采取集中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10%;阶段性测试成绩占5%,由任课教师组织;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各占5%,以上各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2.3 标准化的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公平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教师在平时成绩评定时应主要把握成绩评定的阶段和原则。
1)任课教师个人给定平时成绩阶段。
(1)教师以原始分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在授课任务分配中做到同一教师承担的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专业,这样做是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知水平等方面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会看到这种差异,不容易形成惯性,从而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公平。
(3)作业收缴次数、上机实验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次数及给分标准可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最终按指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2)教学小组综合评定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要确定班次间的差异程度;二要确定班次内的成绩分布特性,给出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1)教学小组首先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获得正态分布函数的方差与平均值,然后根据此函数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正态化修正,得到具有可比性的标准化期末考试成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的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