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
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2013年,学校停招了城乡规划等6个专业,新增工程造价、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在建好现有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和管理经营类4个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机械电子类、食品加工类2个特色专业集群,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3)专项支持应用型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校相继出台了《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标准》《黄淮学院2014年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划拨专项资金150万元,以校企合作方式推动应用型课程与教材建设。目前,学校已立项建设包括软件工程实践、网络工程等在内的100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型课程和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等50门网络共享课程。2014年8月,《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方法》作为创新类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列入了教育部2014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在全国推广。
2.3 进一步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强力推进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在原有160余家“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的基础上,又先后与用友新道、中兴、思科、河南天中联集团有限公司、华为集团公司等18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专业改革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校企双主体”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积极推进“两对接”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总体原则,学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梦工厂和各级各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合作联盟单位,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工作室或教学车间,把教学内容融入设计或生产过程。
目前,学校在校内建立了“物联网”“嵌入式”“微建筑”“启元造价”“动画制作”等52个工作室,在校外企业建立了32个教学生产车间,以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展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水平。
围绕“四创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技能竞赛等20多项专业技能大赛活动,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此外,学校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校企合作资助资金60万元,支持2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项目。
2013年以来,学校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5 000多人次,获得奖项300多项。其中,在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学校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三等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荣获数字媒体方向专业组三等奖;易团队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2013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2.4 大力实施“双聘、双师、双创工程”
1)双聘计划。
通过“校本培养、社会引进、企业外聘”等渠道完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 机制,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在学校、院系两个层面聘任企业人才,兼职教师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双师计划。
进一步完善教师下企业的管理办法。选派实践性需求较强的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生产一线相关机构,参加专业实践、科技开发、“横向”课题合作、企业兼职等,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激励教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学校共选派128人进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3)双创计划。
选派包括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开发等团队在内的业务骨干组团赴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及台湾地区高校进行创新创意种子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学校先后派出3批、6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创新创意种子培训,34人获KAB创业讲师资格认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2.5 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围绕转型发展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加强与欧洲国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联盟、协会和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系统引进欧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和特色高等教育资源。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芬兰卡雷利亚应用科技大学等15所国外(境外)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签订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外籍教师来校任教50多人次,强化了国际化的理念,营造了国际化的氛围,彰显了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2.6 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1)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学校依托合作发展联盟,指导82%的大四学生到地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实践学习,合作开展项目创新;加大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服务地方力度,2013年以来,学校已派出“博士服务团”等24名高层次人才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2013年以来,学校根据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学习方式,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培训16场次,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3 000人次,开展技能鉴定2 000余人次。
2)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2013年学校修改并完善了《黄淮学院横向科学研究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引导广大教师加强地方应用性科学研究,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申报研究项目73项、合作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从事技术咨询服务500多人次,为企业争取经费支持870万元,为企业创造近1.6亿元的经济效益;帮助地方企业建设科技平台,建立科技服务团队。2013年以来,学校共参与完成驻马店市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建设项目9个,建立建筑设计、化学化工等科技服务团队12个;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2014年8月,化学化工系的“多功能橡胶助剂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信息工程学院的“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生产状态监控装置研发”分别被河南省华鼎高分子合成树脂有限公司、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遴选为合作开发项目,并被确定为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
3)为地方发展提供资源服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其建设成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