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同学的示范表演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独幕剧《奴隶英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剧本有更好的理解,我利用本班同学演示进斗兽场的那段对白(突出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场景布置等)并用录像机录制起来,制作成课件。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身临其境,个个欲试。
有了前面示范性的演示,同学们就知道了独幕剧是怎么回事,减少了许多口头上烦琐的讲解,接着,学生再自主合作演示独幕剧。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像电视的明星一样,个个表演得出神入化。更让我兴奋的是,学生在发言中表现出来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运用及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恰当示范的讲解和领悟不同的探究方法是水天一色的,就如同"落霞"一样,让整个课堂锦上添花。
3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探究思路是学生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需要拓展开来。因此,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进行点睛式的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例如:我在上《草原》一文时,学生通过审题、读文、质疑、确定了探究主题为:草原到底美在哪儿?在探究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看图,初读课文理解"草原多美"的第一层含义,学生会说:"草原翠色欲流,镶嵌着纯白绵羊,非常美丽,那绿草似海的草原真令人心驰神往啊!"我又问:"你们再看看,草原还美在哪儿呢?举手的人就少了,叫几个人发言也只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学生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深究"草原多美",我是这样做的。
3.1联系上下文 师问:"同学们,课文中除了这些景色以外,还讲了哪些人和事也很美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响应。
3.2出示课件播放动画(草原上的人们热情的欢迎和招待我们,以及纯朴的风俗人情等场景)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观看课件,就等于给学生探究"草原多美"的思路搭了一座桥,探究路一下子得以畅通,理解了"草原多美"第二层含义--人情美。
4课内外"双剑合壁",让学生的探究空间如"天空"一样广阔。
4.1课前引导学生"磨剑",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先布置预习,查找有关工具书、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积极摄取外来信息,为课堂中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课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赵州桥》有关历史资料,并开展《桥之最》活动:
学生有了准备,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课上就问学生,你对赵州桥了解多少?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以上问题不再抽象,回答起来也就容易了。弄清此问题后,还带出了一连串的有趣问题:赵州桥属于哪一类桥?中国古代桥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桥?等新的探究课题,探究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融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