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占一定比例的说明文,一般是介绍说明性的文字,教师很难引学生进入情境,而且,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稍不留心很容易上成科学课。语文味丢失,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成了通病,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率低下。本文试从聚焦语言,习得说明方法;梳理脉络,培养逻辑思维;关注细节,挖掘人文价值这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力求说明文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还原其语文本色。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聚焦语言;梳理脉络;关注细节
一、引言
科普说明文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不但具有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还承载关注知识的语言现象、文本情趣,类似的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与语文课渐行渐远,语文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挖掘这类教材的教学价值,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本文试以人教版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为例,谈谈怎样挖掘这类教材的教学价值,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
二、聚焦语言,习得说明方法
古代哲学中有“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想,我们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也是否应该提倡“无为而教”——不讲或少讲说明方法的知识,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悟得”与“习得”。如以这句话教学为例: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一)反复朗读,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
上述文字,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来参观一下恐龙的庞大家族;再指名学生读,做到通顺、流利;接着师生合作读,师读冒号的前部分,学生齐读冒号的后部分,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标点感受到这是总分结构的段式,而且学生在读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加重了“则”和一些数字的读音,那说明学生已经朦胧感受到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二)品析词句,形象地习得说明方法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科普文时,应该巧妙渗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知语言的精妙,领悟用词的准确性。
上述文字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后,我就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三个“则”字,这时又有学生说三个“则”就写了恐龙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行走方式、体型特点和性情。我就追问:为什么用上“则”?去掉行不行?学生就说用上“则”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恐龙的行走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种是四足行走的,一种是两足行走的。于是我就接下去说:“是呀,用上则字把两种行走方式更明显地进行了对比,也叫作比较,也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接着出示: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男女生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作比较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练习,巧妙地活用说明方法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再出示,请生模仿写。
有些恐龙生活在海洋里,
有些恐龙则____;
有些恐龙喜欢单独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有些恐龙则____;
有些恐龙____,
有些恐龙则____。
这样,通过“拓展练习”创造性地转化课文语言,巧妙地让他们习得说明方法。尽管沒有在课堂上大谈说明方法,但是学生自觉运用了,这又何尝不是在教说明文呢?同时,及时运用这一说明方法来写一写看到的恐龙图片,语言学习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尝试和实践中感受到课文表达的魅力。
三、梳理脉络,培养逻辑思维
科普作品科学性强,层次清楚,过渡缜密,逻辑性强,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训练载体。
(一)理文脉,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
教材中的科普类作品,大都以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逻辑结构。针对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妙,用词的准确,并通过填表格等形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意的能力。如在教学课文第四段恐龙的演化过程时,我出示: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最终变成了(鸟类)。”
这样,学生通过找相应的句子,并进行重点词的填写,对恐龙的演化过程就一目了然,也让学生感受到恐龙演化的漫长和变成鸟类的过程。
(二)理关系,感悟语言的逻辑性
科普类作品,逻辑性强,甚至句与句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语句之间逻辑关系,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出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小学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价值的挖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