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孔子奠定了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1.君子应以仁义道德作为人格修养的核心;2.君子应具有智、仁、勇三种品质;3.君子应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关键词:孔子 君子 理想人格 安贫乐道
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泰勒博士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的致词中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2540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了进步也好,还是缺乏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成功、昌盛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阐述的许多价值观念。”[1]实践证明,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价值观念,尤其是君子理想人格的理论,既超越了国界,亦超越了时代。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范畴名目较多,如“圣人”“成人”“仁者”“君子”“士人”等。其中,“君子”是孔子最为看重的一种理想人格。孔子一直谆谆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本文中以下《论语》中所引,只记篇名)十分注意培养弟子们的君子人格。孔子自己有时也不敢自许已达到了君子境界:“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之多,可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大力提倡。因此孔子学说或可概括为君子学说。正如胡适所说:“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时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2]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孔子家语·五仪解》)[3]
这段话说明,在孔子心目中:君子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后世儒者对君子的阐释也有较多的发挥,但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是由孔子奠定的。
一、君子应以仁义道德作为人格修养的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理论核心。据《论语·阳货》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显然,在孔子那里,仁包含恭宽信敏惠等诸德,是其思想体系的总纲。故君子必须首先具备“仁”德。孔子认为君子无论贫富贵贱一刻也不能离开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而仁的实现,必须依靠礼的支撑才能落实。正如孔夫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礼乐制度的规范熏染之下,人已经从混沌、无知的‘自然人’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自觉地追求文明”。[4]故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仁学是仁礼并重的思想体系。
“义”在孔子型塑君子人格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德目。“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孔子认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绝对赞成的,也没有绝对反对的。赞成或反对的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道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奠定了以义与利来界分君子与小人的格局。对君子与小人所作义与利的划分,规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而指导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人格,表明了孔子及后世儒家的道义论特色:
(1)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孔子建构君子理想人格理论探析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