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苏州的民俗文化(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娱乐:赏花看戏吟诗,富有生活情趣
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苏州人对日常生活要求更高。他们热爱自然,风花雪月皆文章,飞虫鸣鸟均成趣。《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女眷赏花看戏吟诗,惬意地生活着。书中写栊翠庵的白雪红梅:“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数十株红梅花开的如胭脂一般,映着血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第四十九回,第401页)讲的是宝玉赏玩梅花,这又暗合了苏州的“探梅”习俗。在苏州人心中,梅花绝不仅是观赏玩乐的对象,她们傲霜斗雪,更是寄托了高洁的精神追求,“探梅”习俗展现的是纯净的心灵与美好的追求。《红楼梦》中,凡是过节、过生日,都会搭台子唱戏,还会行酒令、吟诗歌,充满趣味。今天的苏州仍有唱戏的氛围,只是较之以前黯淡了许多,但吟诗的风气却一直保留下来,这也是苏州人儒雅的体现。
二、苏州民俗文化之二:岁时节日
清代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一书,收录的岁时风俗有316条。[3](P264)可见苏州民俗文化内容之丰富。苏州的岁时节令,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民间传说,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一)节日的有关描写
1.元宵节:红灯高挂,尽显欢乐氛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节令,或浓墨重彩,或几笔带过。第一回中姑苏的甄家在元宵节弄丢了英莲,后来葫芦庙因炸供而起火,其中炸供就是当时的民俗。人们“多用竹篱木壁”,意思是普通人家的庭院大多用竹子圈起来,这也体现了土风民俗。江南多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潇湘馆的场景也是以竹出名。竹的坚韧、挺拔也与苏州人的气质相符合。“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第一回,第8页)红灯高挂,爆竹燃放,敲锣打鼓,竞猜灯谜,欢吃汤圆,有所谓“吴中风俗,尤竞上元”之说。[3](P289)如今,苏州过元宵节,也离不开热闹的灯会,古胥门下和金鸡湖畔,每至元宵,绚丽多彩、富丽堂皇。从中可以看出古今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2.春节:热闹祥和,祈求幸福
除了元宵节,除夕也是分外热闹的。五十三回中还有对过年的详细描述,年前准备,到真正过节,到正月十五,作者把这个节日的前后刻画得详细清楚,细小到吃穿用住,都体现了当时民俗生活的丰富多样。过年前写到了荣宁二府打扫宗祠、祭拜祖先、发压岁钱、贴对联、换门神等活动。有句话叫“屋尘收拾号残除”,苏州有掸尘的习俗。年前,无论城乡,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舍、清除污垢,俗称“掸埃尘”。直至今日,吴地人一直保有此习俗,不同的是,今天的打扫行为已褪去了巫术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行为。书中又写道:“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二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第五十三回,第434页)如今每年春节,苏州民间还有在门上贴春联、门神,在屋内挂年画的习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描绘了这一由来已久的习俗。苏州的特色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大家喜欢买一两张梼杌木刻年画挂在家中,增添过节气氛。同掸埃尘一样,换桃符是人们相信桃树有驱鬼辟邪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对吉祥生活的祈福。书中人物的活动还有守岁、拜年、吃年酒等,和今日苏州民俗仍有相通之处。
(二)节气的有关描写
1.清明:放风筝去晦气
《红楼梦》写了大观园的姐妹们在院子里放风筝,好不热闹。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拿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李纨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探春说道:“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第七十回,第583页)苏州人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李纨和探春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放晦气”这一说法。而且,放风筝还有个忌讳,就是不能把别人放掉下来的风筝重放,不然会给自身惹来“晦气”。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放风筝有着放走晦气、带走病痛的寓意,也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
2.芒种:花朝节来相会
苏州人爱花,芒种对苏州人来说,不仅是种稻收麦的季节,更是花的节日。《红楼梦》写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仙,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那些女孩子,用花瓣柳枝轿马的,或用绫棉纱罗叠成杆旄胜幢的。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第二十七回,第224页)大观园中的女孩子编柳折花,满园飘带,花香怡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花朝花神生日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中芒种节日这一天。[4](P150)这样突显了江南情调,展现了吴地的习俗。今天的虎丘还有花神庙,常熟还存有花神碑,至芒种时节,赏花观庙的人依旧比肩接踵,这一习俗依旧在延续。值得一提的是:黛玉的生日为二月十二,正是花朝节,这也正暗示黛玉有着百花之主的地位,是《红楼梦》中无可替代的人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浅谈《红楼梦》中苏州的民俗文化(2)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红楼梦》中苏州的民俗文化(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