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康淑敏提出的“基于生态观的外语教学设计框架”,从细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环境、多样化教学活动和多元化评价手段入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生态化教学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前后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收集数据发现:生态化教学措施对学生成绩提高起积极作用,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生态化课堂 生态失衡
随着“触屏时代”的到来,当下大学英语课堂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在台上卖力讲解、展示,学生却时不时地看手机或iPad,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更是直接“屏蔽”。学生对课堂现状叫苦不迭,认为课堂里来自教师的信息有限,来自课本和PPT的静态知识无聊。鉴于此,寻找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一、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Cremin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它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通俗地说,教育生态学主要探究教学中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及其隐藏在教育背后的种种成因,探讨教育生态的特征和功能,寻求和发现教育生态演化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期望探寻高效教育的生态途径和方法[1](P17-20)。
康淑敏认为,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事件等多因子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在课堂时空内,作为生命主体因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形成相互依存、互动共生的关系,条件资源、学习氛围、课堂文化等教学支持性环境因子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方式有促进或制约作用。她把握教学的整体性,以教学的过程性因素为着力点,构建了“基于生态观的外语教学设计框架”[2](P12-16),如图1所示。
本研究以此教学设计理论为基础,以我国华东地区一所独立学院的外语课堂为个案,旨在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外语课堂生态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检验其教学效果。同时希望进一步发现教学中的生态失衡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时间跨度为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实验对象为2012级大二学生,专业分别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简称国贸)、光电子技术科学(简称光电)、材料化学(简称材化)。三个班学生人数分别为45人、36人、38人,其中光电班男女比例2:1,另外两个班男女比例约为1:2。这三个班第一学年英语教师由笔者担任。基于三个班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该实验不设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2013年9月初和2014年6月底,所有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测试试题为省级大学英语三级全真试题,满分100分,其中听力30分,阅读40分,翻译15分(原试卷中10分的Cloze改为翻译,原翻译题不变),写作15分。主观题由两位教师批改,取平均分。问卷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表改编而成,共25个题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五个维度。最后用spss(19.0)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定性研究采用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完成之后,研究者针对问卷反映的情况,每个班抽取5名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设计和过程
对实验班进行为期一年的生态化教学,并检验其效果。具体生态化教学措施如下:
1.细化教学目标,引导学习主体认识到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第一步,结合实际制定阶段性目标。鉴于独立学院大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大二学生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现状,在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设定学年目标,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一教学重点为词汇短语扩展、语法结构理解、日常会话、三级难度听力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深度阅读的能力;大二重点为四级难度听力理解、标准口语会话,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翻译能力。
第二步,制定单元目标,培养英语应用技能。单元目标指结合学年目标,参照教材确定每单元要培养的主要技能。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几个单元的目标设定为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的实证性研究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