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信息科学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抓好“一个阵地”,即课堂教学主阵地。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可以在多媒体实验环境下授课,实现讲练一体化,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性的教与学的互动,保证教学效果是很必要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4.强化“一个环节”,即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完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为主线,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独立设计课题方案,自己编程、调试,全面独立完成各项设计内容,从实验内容上强化学生知识融合的能力。同时要推行“按实践能力分层培养”的培养模式,[3]鼓励学生按不完全相同的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让人尽其能、人尽其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在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校内实践教学培养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有针对性的综合型课程设计,让学生具备在产学研基地实训的基础。依据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实践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调整企业实训的比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配合开放式实验室提供完备的实验环境,完成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产学研实践基地便于发挥专长生、优才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出专业特长过硬的学生。另外,大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意识较强,想象力丰富,强烈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产生发明和创造,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单一的、片面的,考虑问题缺乏全面性,甚至脱离实际。因此要设立专职实训教师,并将实训作为一门课程。采用实训教师或学生自主确立实训课题的方式,由实训教师具体布置各实训环节,确保实训效果。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查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强调“一个根本”,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指把个人的创造能力运用于科学技术、文字创造等各个不同领域,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过程。因此创新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我们发现学生创新意愿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探究原理的习惯,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布置课后思考题,等等方式,都可以诱导学生自主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
6.重视“一个层面”,即教师队伍建设。合理的创业型师资队伍结构,对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除了通过从专业部门引进技术骨干之外,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新技术培训来实现。鼓励教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进修的同时,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也可聘请产学研实践基地的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级讲师来为我们学生讲课。对于人才培养成功的教师和科研团队在制度上要保证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进修,给予鼓励与肯定。特别是对于坚持到企业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项目研发和实习培训的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对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于应用开发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其所研发的创新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结论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于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于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将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龙.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创新型人才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70-176.
[2]吴莉莉,赵安庆,邢玉清,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94-97.
[3]张光富,张学军,蒋冬初.科技创新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4,(5):23-2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高校电子信息科学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在线全文阅读。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