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明珠线二期宜山路车站为换乘枢纽中的后建车站,标准段区域深基坑的环境保护要求高,施条件复杂,由于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施工技术,并充分利用了时空效应原理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 车站施工 深基坑 半逆筑法 环境保护
1 工程概况
明珠线二期宜山路站是明珠线二期工程的临时终点站,也是与明珠线一期、R4线的换乘枢纽站。车站全长617.79m,分为南端井、穿越段、标准段、北端井、存车段五大部分,其中标准段长314m(分为12段),宽重3.2~20.2m(见图1)。车站基坑围护采用800mm地下连续墙,基坑开挖深度为17m。标准段为单柱双跨钢筋混攫土框架,局部加宽处为双柱三跨结构;顶板厚900mm,中楼板厚550mm,底板厚1 000mm,内衬厚350mm。
图1 车站标准段基坑平面示意图
2 周边环境及地质水文条件
2.1 周边环境
车站标准段西侧的明珠一期工程基础采用PHC桩(桩径为0.6m,桩长45m)分为3节,第1、2节接头均在基坑深度范围内。地下墙外边线距车站承台最近距离仅2.7m。根据地铁运营公司提出的明珠一期运营要求,桥墩沉降的最大允许值为1cm,差异沉降最大允许值仅为2mm。
东侧有14栋7层楼民宅(混合结构),其中10栋民宅基础为条形基础,埋深2m,条形基础下为14m深的搅拌桩(加固地基),距基坑0.27~6m;另4栋为半地下室的箱形基础,距基坑3~4m。这些距离很近的7层楼房年代久远,结构整体性差,差异沉降稍大即可造成房屋结构的破坏;况且这些楼房中,除了距离最近的3栋楼(图1阴影部分)中的居民已搬迁外,其余的均未搬迁。
由于周边的建(构)筑物距离基坑很近,导致标准段区域东侧无施工道路,西侧也有将近150m的位置没有施工道路。
2.2 地质水文条件
场区范围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复杂,主要为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含水量42%),第④1层淤泥质粘土(含水量51.5%)和第⑤1—1层粘土层,地下水位高,常年平均水位在0.5m左右。
3 基坑开挖施工方案的优化和实施
3.1 施工方案的优化
原施工方案为顾筑法施工,基坑采用满堂搅拌桩地基加固,设置5道钢支撑。为保护邻近的多栋7层民房和明珠线一期宜山路车站及其运营区间,根据上海地区基坑工程的长期实践,证实了逆筑法施工或半逆筑法施工对减小围护结构变形有很大作用。因此,我们考虑用逆筑法或半逆筑法代替常规的顾筑开挖,但逆筑楼板,从开始施工到达到强度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时效性远不如钢支撑,故必须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减小施工时围护结构的变形。
经过反复的理论计算和听取专家意见,我们决定在施工难度最大的标准段采取下列技术措施:
(1)将第一道钢支撑改为钢筋混凝土支撑,支撑位置抬高到与地面平齐,这样可以大大减小浅部开挖时周围浅基础结构的沉降;同时结合混凝土支撑构筑了架空施工便道,也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
(2)由顾筑法改为半逆筑法施工,即在中楼板下设置支承中楼板的立柱桩,并利用原设计的楼梯孔作为暗挖出土孔。
(3)为减小楼板施工时围护结构的变形,施工时先在中楼板下设置1道钢支撑(第四道钢支撑),然后再浇筑中楼板。
(4)在中楼板、底板以下分别采用抽条震冲注浆加固,以减少浇筑中楼板和底板时的基坑位移。
3.2 优化方案的实施
基坑开挖前先抽条开挖出第一道支撑位置,在素混凝土底模上浇筑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然后开挖至第四道钢支撑位置,浇筑临时素混凝土垫层。在垫层上搭设短排架,施工中楼板,待中楼板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中楼板以下土体,将第四道支撑下移到第五道支撑位置,再开挖直至设计基底深度,施工底板,逆筑站台层侧墙,最后将站厅层侧墙和顶板一次浇筑完成(见图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明珠线二期宜山路车站标准段基坑施工技术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