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社会调控,实现人际与群际交换平衡。
转型期群际交换的过度不平衡造成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并引发各种阶层矛盾,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运用税收、财政、金融、行政等手段,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合理配置资源,打破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配置的垄断,弱化权力组织的干预;打破地域、行业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和机会公平,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和渠道;调整不平衡交换所造成的过度分化的利益格局,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资源的分配政策上向弱势群体倾斜,以保障他们的交换权利。通过体制化的财富转移实现社会公正。同时,健全社会制约与监督机制,形成对公共权力有效的制约;约束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屏蔽权力群体寻租的渠道,防止出现权钱交换、权力与知识交换;控制强势群体及权力个体的侵权行为,压缩其利益空间,促进利益格局的平衡和阶层关系的和谐。
(二)强化社会整合,力求人人共享和普遍受益。
必须通过社会统筹的实践,建立让改革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生活空间。首先,在实践中应当遵循合理补偿原则。恩格斯讲过,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这应该成为改革的实践原则。因此,对因体制改革其正当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国家应从财政上给予必要的补偿,不应简单地将改革引发的损失完全推给改制企业和下岗职工。其次,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实践。未来的社会实践应突破就农村谈农村的思路,国家要通过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实行城乡联动,统筹推进城乡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等制度。再次,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的统筹。目前中央所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但问题是,如何将这两大战略真正转化为切实有效并能持续落实的实践方案,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三)维护环境秩序,创造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本质的统一,达到“自然界的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为此,我们应重点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重新构建生成论意义上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和谐的价值观,把自然看作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基础,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互动。二是加强制度文明建设,以人际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约和规范自然可选择的目标,通过制度的规范、调控、激励和导向,形成“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社会环境。其三,确立生态伦理意识,加强文化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物种的教育,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化为实践的行为和习惯,创造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气。
(四)明确代际责任,完善老年照顾的社会保障。
首先,切实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专项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要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体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公正。其次,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体系,让社区组织成为社区服务的信息中心、协调中心,使社区能够为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社区福利,解决老年家庭生活的各项服务需求;通过对不同老年人实际状态的分析,确定服务援助计划并加以实施,以充分体现社区对老年的福利照顾。再次,加强社会老年照顾的道德调控,要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宣传,营造尊重照顾老年人的社会氛围,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最大限度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与照顾,使其得到社会给予的公正回报。(本文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副编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公平的实践安排—范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