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 本 情 况
根据调查了解,我县农村流动党员基本情况主要是:
流出地相对分散。2005年2月底,全县流出党员106人,其中店前镇流出党员最多,达20人,其他乡镇都有1名以上流动党员。
流动党员的年龄较轻。据统计,流动党员中45岁以下的89名,占90%,其中26岁—35岁的达55.1%。
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在农村流出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6人,大学本科生3人。相当一部分党员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在外地都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流动党员的就业单位基本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党员大部分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他们经常“跳糟”,很难在一个就业单位工作较长时间。
三、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一)组织关系难着落。
首先,农村流动党员大部分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不具备适应新岗位的专业技能,即使就业也是一些临时岗位或非公有制单位;部分流出党员即使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但一些就业单位因为怕背包袱、难管理,往往故意抬高“门槛”,拒绝接收没有长期合同关系的外来务工党员。其次,一时难以落实工作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户口在农村的一般都将组织关系转移到户口所在地,部分非农户口关系所在地并不是长期居住地(系临时挂靠),其组织关系不好接转,成为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的“口袋”党员。再次是长年不在家、外出定居的离退休党员,担心转出关系后与原单位接触少,失去原单位的关心,也不愿意转出组织关系。
(二)党内生活难组织。流动党员数量的日益增多,也给党内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带来了直接影响。一是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正常。客观上,他们大多数工作不稳定,往往只顾忙于生计,或者原支部因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甚至已关、停、破产,失去了活动经费来源,其自身活动开展就不正常。二是流入地所在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开展活动带来了一定影响。有些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一时未办转接手续,流入地所在就业单位党组织召开一些重要的会议需要表决时不得不考虑“到会率”。
(三)支部对党员队伍难管理。部分流动党员的组织隶属关系和工作单位相分离,对这类支部的职能如何定位目前尚不清晰。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在地区间、产业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成为一支日益庞大的流动大军,这种不稳定性的特点,造成了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难度相当大。比如有少数流动党员以工作忙、老板不批假或出差等理由不按要求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及时缴纳党费,或是流动预备党员也经常流进流出,不能随时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基层支部就难以做到准确了解情况,一一核实追究,因而从严治党的原则就难以全面落实。
四、建议与要求
(一)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流动党员多数把组织关系存放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业,如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工作薄弱,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党组织“出口”不畅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条块结合”管理质量就难以保证。希望市委组织部对转制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租赁承包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加强工作指导,加快建立健全党组织的步伐。
(二)上下一盘棋,合力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全面落实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仅凭哪一级党组织是无法达到的,要全国一盘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要做到党员流到哪里,党组织关心的触角就伸到哪里,决不让一个流动党员游离在党组织之外。这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党组织都本着方便过组织生活、有利于教育管理的方针,对外来党员不拒绝、不歧视;对持证的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验证后,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对于目前存在的少数地方对外来党员高抬“门槛”现象,上级党组织要抓紧出台流动党员管理政策,明确各级党组织责任,做到管理有据可依,有责可究,确实维护好流动党员应有的权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心得体会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汇报(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