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有了新的提高,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本质来衡量,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通过反复调研、分析、聚焦、提炼,我们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领会还不够系统和深刻。尽管我们坚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理财能力的重要渠道,坚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改造主观世界,但是在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的领会、理解上还不够系统和深刻。特别是在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我省省情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普遍真理与财政工作的特殊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与破解财政问题的有效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等一些方面还有差距,有时思路还不十分清晰、措施还不够有力,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距离。
(二)保障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财政体制对于保障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作用,在全国分税制体制尚未根本调整的前提下,对我省省以下财政体制按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国家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限制,我省财政体制仍然不够完善,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是财政“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依然存在。财政一方面仍然承担着一些本应由市场和社会负责的支出,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保障还不够有力,影响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界定还不够明晰,支出责任与财力状况不十分匹配。尽管我省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但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支出责任划分仍然是粗线条的,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科学合理划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三是转移支付还不够科学、规范。受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体结构的影响,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般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专项转移支付过于散和碎,影响了资金分配的公平度、合理性。四是省级财政调控能力相对较弱。2003年实施激励性财政体制以来,省级财力快速下移,省级财政多返还市县财力114亿元。这样的调整,虽然激励了市县发展,但省级财政调控能力明显下降,目前我省省级可支配财力占全省比重为17.6%,在全国排倒数第五位。省级财力比重与承担的支出责任明显不相匹配,特别是当前形势下,中央着眼于扩大内需的投资政策,要求中西部地区项目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使我省省级难以拿出更多资金安排与中央配套,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面临很大压力。五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如何继续推进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与统收统支加激励相结合的财政体制,如何落实省对产粮大县的财政直管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大探索和实践力度。
(三)促进科学发展的财政管理机制仍存有弊端。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财政管理的效益导向,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整合财政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受体制惯性和利益阻力的影响,改革还不到位。一是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只在一般预算资金整合方面有了比较明显进展,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等资金整合尚未取得实质进展,财政资金层层分割、使用分散问题仍然存在。二是预算项目库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项目论证、遴选、确定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滚动预算实施范围还比较小,绩效评价还不深入,效果还不显著。四是财政监督机制还不完善。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挤占挪用、挥霍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体现科学发展成果的民心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这些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大了对农业、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投入,财政支出取向和结构向民心工程倾斜。但是由于受财力制约、受财政分配固化利益格局的影响,一些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好。比如,农业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还较落后,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节能减排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但也为加大财政投入提出了迫切要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作汇报2009.5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